寻找三座宫殿遗址的遗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三座宫殿遗址的遗址

消失的古遗址之二 槐山府第留奇闻  导语:“名胜遗址雾起岚散,消长多少过眼云烟。蚁山遗址、南朝古墓、深山古寨,这些无闻于或山野或村庄的历史遗迹,往往隐伏着不为常人所知的意趣和独特的人文风采。今天的家泉港,我们一同前往界山镇槐山村,寻访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大厝,聆听这座古厝留存下来的奇闻轶事。” 【解说】: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这座槐山村民称之为“大厅大府第”的古建筑。 【解说】:细看之下,这座古建筑依着山坡势而建,古厝前一汪水塘横断,几棵高大的榕树遮阴蔽日,一时倒难以看出这座古建筑的规模。 【解说】:沿着大门前依坡势而建的大台阶而上,一座近3米的高大府门矗立眼前,但显然这座大门是近代重新修建的。 林氏后人 林春金谈对联涵义着古厝故事和人物 【解说】:据村民介绍,虽然这座大门是参照早期规模修建的,但门上的对联则是林氏后人为纪念前人而写的藏头诗。 村民 林凤文谈藏头诗意思 【解说】:进入古大厝范围内,我们才发现古厝四周屋顶、壁墙已大部分坍塌,但天井、柱础、台阶和石鼓等至今犹留,护厝、厅堂及周边现存的基础残垣,仍能感受到这座古大厝当年的规模和奢华。 林氏后人 林春金谈规模 【解说】:根据林氏后人整理的古厝规模复原图可以看出,整座大厝共有四落,左右各有三座三开间护厝衔连,另建一座三开间后护厝,共有大小房间一百三十二间,整体宽三十八米,进深八十八米,占地约三千三百四十四平方米,加上大厝前的砖埕和荷池,共有四千四百四十平方米,整座大厝规模之大,在泉港区域较为罕见。 村民 林凤文谈年代 【解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当年宏大的建筑虽已破败,但其规模之大仍令人叹为观止,目前保存下来的这个厅堂,仅房顶檩子多达三十六支。 记者 郭东玲:“我们知道槐山村这个地方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瓷器烧造的聚集地,这里的人们以经营瓷器为生,那么,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难道真的是当年的窑工建造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座大厝的主人不是高官也不是富商,他只是一个农民。 村民 林凤文谈大厝来历 【解说】:据林氏后人介绍,这座大“府第”主人,是槐山林氏九世祖四房林苞。林苞非高官亦非巨贾,只是乡下之一介农夫,以其一己之力自然无法建造如此大厦。那么,“大厅大府第”自何而来? 同期声 村民 林凤文 【解说】:据后人代代口耳相传,该大厝乃是一位名为陈敬璧的朝廷大员所赠,其由来连带着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同期声 村民 林凤文:“据传林丽年轻时在今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会心书院读书,素与同窗陈敬璧交好。那时陈敬璧已中举人,但家境贫寒,一日特往槐山拜会林丽,打算借些盘缠晋京赴试,遇到林苞,热情邀之进家门,并以丰盛的农家特产招待,并奉上本想添置家具的银两助其赶考,陈敬璧极为感动。” 【解说】:陈敬璧此后高中进士,官至太师,为报答林苞“雪中送炭”之恩,便千里迢迢将林苞接到其官邸之中,待以兄长之礼,并悄悄派遣人员为他盖了这座金碧辉煌的三落豪宅。 同期声 林氏后人 林春金 【解说】:历经几百年沧桑,槐山“大厅大府第”在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动荡中屡遭破坏,特别是在明嘉靖年间的倭寇犯境和清初的截界迁民中,就受到两次巨大的破坏。如今,大部分墙壁和屋檐因多次翻建不复当年模样,四周的墙垣也倒塌殆尽,但墙基界址依然清楚,外墙四角的四个大茅厕,尚有遗迹可寻。不管怎样,因这座宅院而流传至今的“农夫与大官”的传奇故事,在宅院前这些榕树下被槐山人民一代代传颂。 同期声 村民 林凤文:谈故事对后辈的启示 编后:“有哲人曾说‘一座有灵魂的建筑是不老传说’。一座建筑所隐喻的精神更是人们心中不倒的长城,它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善、向上。好,感谢收看本期家泉港,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