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教材修改).pptVIP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 社会知觉——我们是如何加工社会刺激的? 本讲内容提要 主要论述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问题,通过对本讲内容的学习,希望大家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个人知觉 2. 自我知觉 3. 社会认知 4. 归因理论 1.个人知觉 (1)如何对他人形成印象?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 非语言线索 距离(Distance) 姿势(Gestures) 目光(Eye contact)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评 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 量(Potency):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ctivity):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 阿希列出有关人格的七项品质,包括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实干和谨慎,给一组被试者。同时,他给另一组被试者几乎同样的七项品质,不同的仅仅是把“热情”换成了“冷酷”。 要求:两组被试者对表中的人做一次详细的人格评定,让被试者说明表中的人可能或他们希望这两组具有几乎相同品性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其他品质。 结果:仅仅一个“热情”与“冷酷”的区别,具有“热情”品质的人,受到了被试者的衷心喜爱,人们慷慨地用各种优秀的品质描述他。而那个“冷酷”代替了“热情”品质的人,遭到了人们的敌意和仇恨,被试者把各种恶劣的品质,统统罗列在他的“冷酷”品质之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C 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halo-effect) 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 ) 娜姐为什么发火? 李娜原本就是个性情中人,经常在赛场上“吼”老公的她从不是个好脾气的女人 可能是“撑腰”的赞助商越来越多了, 可能是大满贯桂冠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可能是国人过度关注让她产生“曝光过度”的不良反应 李娜的脾气见长了。 4.归因问题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社会各领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学生学习成绩分析、临床治疗技术等。 4.归因问题 (1)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这些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例如, 对考试成绩的好坏, 可能归因于自已的努力和能力, 这是个体的原因因素。 也可以归之于题目的难易, 以及教师的评分方法, 这是环境因素。 近代“归因理论” , 从四个方面—即能力、努力、任务困难、运气或机会, 来衡量人的行为成败是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 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 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研究儿童行为与父母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发现父母的行为与儿童控制点定向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那些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