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部分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将人当作社会实体来研究,以揭示人的社会性的行为与心理规律,这一专门领域就是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任务与方法
1.社会性理学分类系统 (心理学概念包含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2)表现为人及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3)表现为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的社会心理倾向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于社会影响。
(2)格根明确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科学”
(3)奥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
的存在所影响”
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在研究取向和侧重点上,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
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试验方法的运用,注重揭示行为
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而社会学由于所涉及的问题经常是难于进行实验研究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调
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学研究也较多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而较少因果关系的揭示。
5.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
第一,个性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个性的内在动因等
问题。而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怎样为外在的其他人所影响,研究社会相互影响对个性的作用。
第二,个性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注重个性类型的研究。而社会心理学强调人的共性,注重研究不同的社会
情境对人是怎样的一致影响。
第三,个性心理学主要侧重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伦理探讨,而社会心理学则侧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体社会
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1)史前准备
社会心理学的提法,是社会学家鲍德温的创造。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问世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 《社会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孤独的 《社会心理学导论》出
版。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对立的学科来对待。
(3)科学社会心理学兴起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出版了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的正式开始。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理论发展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米德
该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实现的。
角色理论
在符号相作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的行为,就如同戏剧中扮演一定角色的
- 1-
演员的行为。演员的身份受剧本、场景、导演指示、其他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及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表演才
能等因素决定。而一定社会身份占有者的行为,则决定与环境、社会要求与规范、领导者的指示、别人在其社会
位置上的行为、其他与行为者有关的人们的反应,及行为者对角色的理解与个性等因素。
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杰
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微理论时代之后产生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度理由效应”的概念。有
关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自已有兴趣的某种活动,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加的奖
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外部的过度理由得到解释,维持认知的平衡,必须消减自己原有内在的理由,从而造成“过
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
一旦人们在外在理由上建立起对自己行为的平衡解释,行为就失去了内在动机支持,外在理由就成了行为的
支持力量,此时如果取消外在理由,如奖励,就会造成 “不充分理由效应”,使人们终止行为。
通过 “过度理由效应”和 “不充分理由效应”等两个阶段的心理作用,外加的过度理由实际上没有支持人们
的动机发展,而是根本妨碍了动机的发展。
(2)主要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运用似动现象所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