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说“木叶”》(附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全期《古意》) 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 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初读文章 【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 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思考后明确:用了“绿叶”“落叶”“黄叶”等来进行比较,,并交代了木叶发展为落木。 三、再看文章 【设计理由】深入分析文章,找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点 1、让我们来再一次的缩小范围,作者用来对比的形象里面,有何本质区别吗? 引导生明确:有,即就是在于“木”字。 2、师:我们常说“树木”,可见“树”与“木”在自然环境中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在文学艺术里,用“树”或用“木”,可能都影响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我们就来从文中的诗句中品味“树”与“木”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那么,就请同学们看文章中的诗句,在草稿纸上分类写下关于“树”和“木”的诗句。 (设计理由:让学生分类写下诗句,可以再一次整体的感知课文,分类写下后,还能帮助学生直观的分析和理解“树”与“木”在文学作品中的区别。) 明确: 木 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午阴嘉树清圆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3、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之前学习《咬文嚼字》的经验和收获,来对我们总结的诗句做一下“咬文嚼字”,说说用“木”和“树”有哪些不同?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并总结,教师走动观看并给予帮助,讨论完毕后,每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树是很平常的事物,它很直观,不易让人发生联想,而木相对来说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2)树说明了枝繁叶茂,浓荫逸人,而木给人一种疏朗、空寂的感觉。 (3)树一般用在表示平淡的感情或者比较愉悦的感情,而木仿佛有一种沉重感在其中…… 教师:我们要理解为“树”与“木”的不同,其实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理由,即就是文章所说的“木”具有两个特征。请同学们快速的归纳出“木”的两个特征。 学生归纳回答,教师明确: 木(暗示性): 含有落叶的因素 黄色干燥的质感 4、由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