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海路上曾经罗宋大菜.沈嘉禄
淮海路上曾经罗宋大菜.沈嘉禄西餐之于上海,是西方饮食文化进入的开始,也是本土文化惊奇而趋新地接纳外来文化的成功案例
开埠后的上海,于1882年由中国人开创了第一家西菜馆,叫做“海天春番菜馆”。但《新民晚报》有一次在“海上珍档”专版中以西餐为题展开回忆,作者薛理勇考证上海第一家西餐馆应是亨白花园,他还认为亨白花园就在华山路戏剧学院后门。一百多年过去,这个令人遐想的花园早就灰飞烟灭了
有一本书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文字信息。这是葛元煦在光绪二年(1876)撰写的《沪游杂记》。其中写到《外国酒店》:“外国酒店多在法租界。礼拜六午后、礼拜日西人沽饮,名目贵贱不一。或洋银三枚一瓶,或洋银一枚三瓶。店中如波斯藏,陈设晶莹,洋妇当炉,仿佛文君嗣响,亦西人取乐之一端云。”紧接着还写到《外国菜馆》:“外国菜馆为西人宴会之所,开设外虹口等处,抛球打牌皆可随意为之。大餐必集数人,先期预定,每人洋银三枚。便食随时,不拘人数,每人洋银一枚。酒价皆另给。大餐食品多取专味,以烧羊肉、各色点心为佳,华人间亦往食焉。”最后一句说明外国菜馆并非老外的会所或俱乐部,高等华人也可染指
随着外国人数量的增加,上世纪初,上海先后出现了一品香、一家春、一江春、万年春、品芳楼、惠尔康、岭南楼、醉和春等二十几家西菜馆。这些异味馆子大都集中在声色俱胜的福州路上。其中一品香大概是具代表性的,就连《点石斋画报》也曾经对它有过精细的描绘:雕梁画栋,琉璃吊灯,大厅里摆着古瓷和花卉盆景,院内有假山丛木,更惊艳的特置一只铁丝笼,关一头金钱豹,以新奇古怪招徕顾客。李伯元的《上海黄莺儿词》里,也有一首词专咏一品香:“大菜仿西洋,最驰名,一品香,刀叉件件如霜亮。楼房透凉,杯盘透光,洋花洋果都新样。吃完场,咖啡一盏,灌入九回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日侨日渐增多,在虹口一带集聚了三十万之众的日本人,故而被称为“小横滨”。日本人在上海,除了开设大量日本料理店,还有西菜馆。据日本人在二十年代编写的《上海一览》一书中记载,在乍浦路、吴淞路、北四川路一带就有好几家洋食屋(即日本人经营的西菜馆)。店名也打上了日本文化的烙印,比如滨屋酒家、宝亭、开明轩、黑头巾、昭和轩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也给上海带来了罗宋大餐
沙皇政权垮台后,白俄贵族与旧俄军官纷纷外逃避燹,中国的东三省是他们最先落脚的地方。然后难民辗转南下至上海,这里发生了许多曲折的故事,比如“埃利多拉多号”战舰在吴淞口被发现装载了不少武器而被驱逐。不过两年后,远东哥萨克军团却成功地将“鄂霍次克号”运输舰开进吴淞口,到了码头,军官上岸,破旧不堪的轮船就卖给跑航运的上海老板。……就这样,这一拨仓皇南逃的难民与早就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白俄冒险家们会会,构成了活跃在法租界的俄侨族群。上海,成了他们不沉的方舟
白俄贵族与灰头土脸的军官何以选择上海法租界?拿破仑当年不是率领数十万大军远征俄罗斯吗?但是,从世界历史看,文化的影响往往比战争大得多。再从两国文化交流情况看,法俄文化渊源很深,特别是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后来的启蒙运动,对他们影响至深。俄罗斯贵族在社交场合以说法语为荣,最精准、最优雅、最含蓄,甚至比较暖昧的话,必须用法语来说。再说,法国人对旧俄贵族怀有深深的歉意,他们认为俄国如果不履行《俄法协定》,就不会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因此,法国是对流亡白俄照顾最多的国家。上海法租界当局对布尔什维克视如仇寇,对丧魂落魄的俄侨则实行救济,免费诊疗,优先安排就业,允许他们在法租界建造东正教堂,并帮助他们建立教会学校、俄侨巡警机构以及俄国退伍军官联合会
不过,虽然法租界是一个相对自由与安全的地方,但由于苏俄新政权废除了所有政治流亡者的公民身份,俄侨就成了无国籍者,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持有国际联盟签发的南森护照,但也与在华的其他外国人不同,不能享有中外条约赋予的治外法权的特权。要不是法国人允许他们建立一系列自治性质的机构,真不知如何混下去呢
颠沛流离的白俄在上海舒了一口气,环顾四周,生死茫茫,抱团取暖的本能使他们集聚在法租界的核心地带(少量落脚在美租界的四川中路与武进路一带),并在淮海中路大致为重庆路至陕西路这一段抛头露面。当时这条马路为纪念法国一战时期的著名将军霞飞亲临上海而被叫做霞飞路,但因为白俄的云集,这一段就被上海市民称之为“罗宋大马路”,而俄侨将此称作“涅瓦大街”
19XX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而到了1936年,在上海的俄侨已经达到21000人。迫于生计,俄侨在霞飞路上开设珠宝店、服装店、百货店、书店、药房、俄菜馆、咖啡馆以及食品店、糖果店等,最多时有一百多家商铺。有些穷困潦倒的白俄女人只能在电影院里领位、在酒店里做招待。混得再差的,就只能去修皮鞋、拉黄包车了
1935年,国际联盟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