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传教士和近代我国妇女教育
西方传教士和近代我国妇女教育摘要:在中国近代社会,传教士宣传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创办教会女子学校,资助中国女留学生,这为妇女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促使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society, the missionary propagandizes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education thought that organizes the church Girl’s school, subsidizes the Chinese female foreign student, this is educated for the woman has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urges Chinese woman’s social position to enhance unceasingly.
关键词:传教士 近代中国 妇女教育
key word: Missionary Modern China Female education
作者简介:邓雪莉,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XX年,由林乐知编的《中西教会报》在上海出版,驳斥中国传统的妇女教育观,强烈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指出“美国凡为女子者,无论学习何艺,皆莫之禁”。特别是在《中国振兴女学之亟》一文中,针对中国男子教育尚不能普及,何况女子教育的说法,此文指出:“夫欧美女子,为农、为工、为商、为士、为官署之父案、为报馆之记者、为学堂之教员、为医院之医生,且犹如十字会者,皆亲历枪林炮雨之间。……其程(成)工何亚于男子?”[4]此报纸还刊登大量西方关于外国教育的事例,为中国兴办教会女学提供参考
在传教士的宣传下,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对妇女受教育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梁启超曾在《变法通议“女子如才便是德”的谬论是“祸天下之大道”[5]此后,梁启超结合着“救亡图存”和“开明智”的理论,提出更激进的妇女教育观,认为 “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6]传教士通过传播妇女教育的观念,破除传统传统妇女教育观
传教士通过创办报纸,宣传必须改变对妇女的歧视,男女具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必须给予妇女平等教育权
(2)创办中国女子学校
传教士不仅在宣传上强调妇女具有平等的教育权,而且创办女子学校,为中国妇女提供教育
最初为妇女提供教育的学校,开始于教会的女子学校。第一所女子学校由阿尔德赛女士创办,成为妇女正式接受教育的开端。1844年,阿尔德赛正式创立女子学校。随着来华传教士增加,在各地相继建立女子学校,开启教会女学。教会女学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2年到19世纪60年代,第二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以后。[7]1844后,“又有11所女子学校先后在五口和香港开设”。[8]西方各国传教士纷纷在通商口岸开设学校,如美国传教士哈巴(A. P. Happer)在广州开设的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1847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开设的徐汇女子学堂(1855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在厦门设立的乌中女学堂(1860)。初期,教会学校招收的女学生很少,妇女入学接受教育不为社会、家庭所接受。“他们最初之时所能招到的学生,不过为使婢抛女及最穷苦者的女孩,因校中有衣事之供给,所以敢冒与洋人接近的危险”。[9]到了第二个阶段,教会学校迅速扩张。如上海的圣玛丽亚女校(1881年),北京的燕京女子大学(1904年)。此时,不仅教会女学数量增加,而且有小学、中学和大学,教会学校逐渐完备
在教会学校里,教育目标“皆应为社会宗教之中心点,以养成基督教信徒,教育家,与慈善家为目的”。[10]因此,女子教会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宗教课程、英语及西学课程、家政及其它课程。宗教课程是教会女学课程的核心,如1864年在北京成立的贝满女校,“最主要的中心科目是《圣经》,一切其他学科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教学”。[11]宗教课程不仅包括知识理论,而且包括宗教活动。英语及西学课程主要是为宗教课程服务的,向中国学生灌输西方文明。英语在授课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上海的中西女孰。在教学中,很多科目用英语教授。教会女学开设其它方面的课程,如家政课程、音乐、舞蹈等
教会女学的创办,为中国妇女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妇女通过接受初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解放意识不断觉醒,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奠定重要基础
(3)资助中国女子留学生
进入中国后,传教士通过教育、出版和慈善事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国女留学生的出现,与传教士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最早的四位留学生金雅妹、何金英、康爱德和石美玉,都是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出国留学,是国际上中国妇女的重要代表。
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