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爷们儿的非洲鼓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爷们儿的非洲鼓生活

北京爷们儿的非洲鼓生活鼓楼中的那只大鼓不会想到,就在它的脚下50米远处,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平房内,一个40开外的北京爷们儿正在研制着来自遥远非洲的“同行”――非洲鼓。 一眼定情非洲鼓 这个头发中夹杂着些许白发的男子叫李鸿,他已经孜孜不倦地研究了5年,制作了400只非洲鼓。李鸿从4岁起就住在鼓楼脚下。中学时,李鸿天天跟着同学去少年宫看人家学乐器,特别羡慕。少年宫的老师看这个孩子有诚意,收他学习打击乐。开始时,李鸿还有点儿看不上打击乐。毕竟相对于小提琴、铜管等,打击乐是技术含量低的乐器。他不甘心地将属意的乐器挨个试了一遍,都没学会,最后还是打鼓吧 由最初的定音鼓,到后来风靡摇滚乐时期的架子鼓,李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鼓手。喜欢钻研的他,还自己制作电子鼓 XX年,在一个国际乐手聚会上,李鸿第一次见到非洲鼓,一下子就被这个古朴的乐器吸引了。非洲鼓是起源于西非部落的土著乐器,是非洲传统音乐之魂,常被用于节日庆典等场合。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寂静的清晨和黄昏,鼓声可以传达几公里,节奏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含义,因而也有了一套“鼓语”。奴隶贩子来抓黑人的时候,非洲人就用非洲鼓敲击出鼓语通知人们逃跑。非洲鼓的演奏很容易上手,讲究的是团队协作敲击出的节奏和声 那次聚会的鼓是从一个鼓厂定做的,只做出了非洲鼓的形,质量却非常差。李鸿打了没多久,手掌肿出好几厘米厚。因为鼓不好,声音出不来,演奏员为了敲出声音只好用力,很容易把手骨打坏。李鸿犯了难,很喜欢这种乐器,可是手指已经肿得伸不开了,他开始琢磨怎么把这只鼓改良一下 仔细研究后,李鸿绝望了:这鼓本身太差,怎么调整都不行。李鸿就把这鼓拆了,开始自己琢磨着制作非洲鼓。到现在为止,李鸿已经研究制作非洲鼓快5年了。他认真地说:“现在回头去看自己做的第一只鼓,觉得做得真差。但没准再过5年,看现在的鼓,我也会觉得差。”尽管李鸿的“斑马”牌非洲鼓现在已经是国内质量最好的非洲鼓,但他依然在不断地调整、改良 大概3年前,李鸿见到一只真正的非洲鼓,是朋友从非洲背来的。这只鼓做工非常粗糙,工艺很落后,但是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古朴味道,在这种粗糙下,声音居然还不错,“那鼓没有我现在做的鼓好。”没多久,李鸿就得到了一只顶级非洲鼓,一个法国人从非洲背来的,做工非常精致,关键是声音太棒了,“这是出自大师之手的鼓。”这只鼓现在成了李鸿最重要的收藏品 绿色环保非洲鼓 传统的非洲鼓是用木材制作鼓腔,还得是上好的硬木,生长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树。把树干掏空,只用外面一层壳做鼓腔。李鸿精确地计算过,做鼓,一棵树的利用率只有不到15%,大部分木材都被扔掉了,而且做鼓腔的过程中万一有丁点儿闪失,只能当柴火烧了。如果这块木头做板材的话,利用率还高一些 大家聚在一起打鼓的时候,常常二三十人之多,李鸿就会有这样的联想:这二三十面鼓就是一大片树林啊!“中国十几亿人,咱们就算1万人里有一个人玩非洲鼓,那就是多么大的一片森林。这太不值当了!”李鸿开始寻找能够替代木质鼓腔的材料。一次,在一个发明展上,李鸿发现一种新型矿物质材料。发明者计划用它来做门,李鸿却觉得它可以用来做鼓腔 无数次试验,与发明者沟通、尝试,李鸿终于找到了他理想的鼓腔。这些合成材料一层层涂抹,形成类似树的年轮结构,声音铿锵有力。虽然国外也有用合成材料做鼓的,但是那些声音都太机械化,与木质鼓相差甚远。李鸿非常注重对鼓声音质量的保证,现在他的“斑马”牌非洲鼓基本可以取代中高档以下的木质非洲鼓,“我的材料可以满足中高档以下鼓的要求,它大大降低了鼓的成本,可以批量生产。” 制作非洲鼓这5年中,李鸿每天都在琢磨改进技术。作为国内制作非洲鼓第一人,李鸿没有前车可鉴,他总结出鼓的声音好坏的六大因素:1.做鼓的人是不是用心。每个工艺是否细心,对鼓的声音是决定性的。2.鼓腔的形状是不是科学。3.鼓皮,同样是山羊皮,因每只羊大小不一,羊皮厚薄不一,鼓的声音相差甚远。为了寻找最好的鼓皮,李鸿在外地几百家生产鼓皮的村子里挨家挨户地询问翻找。现在他已经练就了很强的手感,上手一摸就知道这张皮适不适合做鼓皮。4.鼓圈的形状是不是规范。李鸿曾把朋友带回来的那只非洲鼓拆开了研究,发现那个鼓手工特别差,鼓圈不是很圆,导致声音很一般。而那只收藏级别的非洲鼓,目测上去鼓圈就非常规范。5.鼓绳。这些看似一般的绳子内有玄机,放着软软的,一旦拉起来,如钢棍一样坚硬,韧性极强,绝不会越拉越长。李鸿不知道抛弃了多少种绳子,才找到这些最适合做鼓的绳。6.省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