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本的复兴概要1
资本的复兴
官方这样评价80年代的改革过程:以包产到户为先锋,到1983年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普及;几乎与农村改革同时,四大经济特区于1979年设立,城市改革的探索迈开大步了;随着1984年国企改革由“放权让利”向“两权分离”的范式转换,中国的政经改革开始整体推进。而这必然引发资金、劳动力与其他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层变革,生产与消费市场的逐步发育逼迫自上而下的计划之手节节退让,虽几经波折,但价格改革终于还是水到渠成,金融改革也得以市场化推进。“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发展增量为存量改革提供条件,成就了中国改革的渐进之名。
在政府的主导下,培养城乡资本,包括农村改革、外资经济增量改革,逐步扩大到城市,同原有工业争夺原料、产品市场。2001年以来加入WTO,标志着国内、国际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此同时,国企工人合同化、大中专学生雇佣劳动化,雇佣劳动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一、农村成为试验场
建国后,以三大改造为标志,我国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始终是薄弱的环节,容易被私有制占领。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发展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农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小私有者,具有产生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教育农民之所以成为严重问题,就在于个体农民的自发性,小生产“每日每时产生着资本主义”,“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就是集中表现。这与集中计划的公有制经济是格格不入和背道而驰的,因此建国以后在农业领域两个方向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教育和改造农民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通过初级社、高级社和公社化,这一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将农民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其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起农民并进行政治教育;再次加快从小生产向大生产的过渡,从经济基础上去掉农民的自发性。
尽管薄弱的农村成为突破口,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修改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口气稍缓和,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处,也不要包产到户”;1980年1月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会场上反对包产到户的意见占了上风,邓小平讲话时只能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大的问题,事先没有通气,思想毫无准备,不好回答”。甚至陈云、邓小平公开表态支持包产到户、万里接任农委主任后,在1980年9月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专题座谈会上,对于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多数与会者不主张允许包产到户,只有辽宁、内蒙、贵州少数几个表示支持,甚至有人表示:“包产到户,关系晚节,我们有意见不能不提,留个记录也好。”由于意见不一,会议很难开下去,胡耀邦、万里等人主持,在最后印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纪要(1980年75号文件)中,只能写道:“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对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纪要》仅将包产到户作为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或特殊政策,农委主任万里很郁闷,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说:“农委的人,除了杜润生以外,都是反对包产到户的。”两年以后国家农委建制撤销。
围绕农村改革的争论,本质上也仍是一场政治斗争。一方坚持集体化路线,要求推进“学大寨”运动,认为走人民公社的道路才是中国农业的唯一出路,并提出在发展机械化的同时将核算单位从生产队升级至生产大队、公社。另一方主张尊重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自发性(即“积极性”),在联产承包的名义下搞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在主张承包的人没有掌权以前,不发文件、口头传达,先在贫困落后的云、贵、川等地试点,再说服领导争取合法性,对于来自另一派的批判坚决抵制。只有在80年以赵紫阳取代陈永贵、以万里取代王任重以后,才为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推动分田运动创造了条件。中央层面夺权后,马上在80年9月召开各省第一书记座谈会,统一思想,在贫困地区可以搞,为包产到户打开缺口;然后逐级传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