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崇信法官类似崇信哲人王
崇信法官类似崇信哲人王舆论大哗之后,李昌奎案进入再审程序了
云南高院副院长田成有曾对案件发布看法,称“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而改判强奸并杀死一名妇女和一名儿童的李昌奎死缓,“10年后肯定是一个标杆”。现在,这个“10年后的标杆”再临审视,坚持还是改变?
本来,公众并不知道这一案件,云南高院对案件改判死缓时,完全是“独立审判”,所谓“以一种公众狂欢的方法来判决一个人死刑”纯属凿空之言。不过案件被报道后,确实产生了“公众不欢”的效果,只是我不知这是否云南高院的主动追求
法官判案,大多讲不枉不纵,严格依法,即是问心无愧。云南高院眼光远大,立“10年后的标杆”,确实不凡。但正如一个网友说的,“10年后我每月拿5万元,能否现在给我”
云南高院另一名副院长赵建生则说是要“引领、改造冤冤相报、杀人偿命的传统观念”,这与“立标杆”稍有不同,标杆可以硬硬地立,“引领、改造”还有循循善诱的意思。赵副院长又说,“家属是不是非要用杀人来治疗创伤?”“你杀了他,他的家人又来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就是引领思考吧。我想,家属也可以问云南高院,“是不是非不让法律给我疗伤”?刑事案件,国家起诉,国家判决,并非私刑,判决不当,影响的是公民对国家的信服,怎么是加害者与受害者“冤冤相报”?
云南高院说明改判李昌奎为死缓的理由:“少杀慎杀”、“宽严相济”。其实,大众并非缺乏“宽严相济”的观念,邓玉娇、夏俊锋等案件中就有表现。只是人们未必能够同意“民间矛盾、婚姻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判死刑要十分慎重”。杀陌生人危害大,杀熟人危害相对小一些,道理不是这样讲的。滥杀无辜很恐怖,小纠纷、小矛盾就启动杀机难道不恐怖?哪怕曾有情感纠葛,李昌奎锄死王家飞按老话可称“细故杀人”,在铁门上摔死3岁的王家红更是丧心已极
云南高院为了当事人接受判决,还请受害人一方谅解李昌奎,又做李昌奎家属的工作拿钱赔偿。法院做双方的工作,这是中国特色的做法。据我所知,这种欧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没有的做法,有相当多的法律人以为“有损法院的权威”,不以为然。云南高院如此耐心去“引领”双方接受“10年后的标杆”,据称没有“徇私舞弊、偏心”。或许吧。但有没有李昌奎不判死刑,从而使别的案件“搭车免死”、曲线徇私的可能呢?为10年后立标杆,是否可以算徇创立典型案例之私呢?徇私,原本不只有徇当事人请托之私才算
今天的法律人经常头疼,既面临权力干预司法的问题,又困扰于所谓“民粹主义”,还苦恼于“媒体审判”。故而谈起法治建设,谈起司法独立,不止要对抗权力干预,而且设想着民众默然听判、媒体不置一辞。大家要由着法律人来“引领、改造”,法学家教化法官,法官实施判决,“尊重法官就是尊重法律”,这才是合意的法治
确实地说,权力干预才是法律人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是法律人经常反对而又不得不俯就、配合乃至迎合的方面,媒体能够送出语言的鲜花或鸡蛋,但究竟也可以无所谓,社会大众更是于法律人联合体无可如何。然而,倘若法治就是将大众交到法官手上,那又谈何权力制衡,谈何人民主权,谈何社会博弈?我们不能相信“哲人王”,不能相信“圣人”,难道可以相信“法官为王”?
任何权力都是有限的,执法者的权力一样。如果执法者不受质疑,那么“临时性强奸”、“戴安全套不是强奸”、“救人有悖于情理”之类何必异议。民众可以创制法律,可以变换法统,可以选择司法制度,可以表达对判决的态度。人们对一个判决可能反对但仍不能不服从,但冤抑不得化解有人就可能“自找说法”,如果民众认为法律体系不足以实现正义也有权对它进行改造
何谓正义,首先是一个伦理问题,然后才是通过设立法律制度去保证。将“乌合之众”、“不理性”、“愚民”作为民众的代名词,不是走向共和、法治和民主宪政,而是走回奴隶时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