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百岁影视商人仍在奔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邵逸夫 百岁影视商人仍在奔跑

邵逸夫 百岁影视商人仍在奔跑烫着短发、穿着订做的改良旗袍、坐着黄包车去看电影的大小姐成了后来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形象,形容着一个领风气之先又市民气的老上海 邵逸夫的英文名叫Run run Shaw,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个版本。一说他最初在天一影片公司做勤杂工,在他大哥邵醉翁手下鞍前马后,如同一个跑腿的小厮;一说邵逸夫初到新加坡时,常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送拷贝;邵逸夫自己的解释,则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话“仁楞”与英文Run run的读音相近 反观其一百余年生命,反倒是他自己的解释听起来最不可靠,因为这太像一个励志的名字了――“六叔”邵逸夫今年已102岁,一年前传出身体有恙,TVB立即炸锅,他只得至今保持每两周出席高层会议。看样子,邵氏家族的接力跑快要跑过一圈,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棒人 这接力棒红白两截,红色是他的丰功伟绩,慈善大举;白色是锱铢必较,偶有手段;抑或,红色是他依托香港,纵观亚洲,达到主流所认可的成功;白色是他生于前清,长于老上海,带有那段迷离烟火的遗痕?至于红白之间那部分,太多了,以致不能言――这一百年,时代多变迁,邵六叔都经历过了,都复杂过了,因此能每年在TVB台庆时,看着诸多艺人花样百出哄他开心,大概也能真的一笑吧 发迹前史:兄弟齐心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家境殷实,世代经商。父亲邵玉轩在19世纪末来到上海,1901年建立“锦泰昌”颜料号,颇具规模。邵玉轩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XX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等名流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后人多以“六叔”称之。小学毕业后,邵逸夫就读于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由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电影最早在上海出现,是1896年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此后,看电影就成了上海市民生活中时髦而又令人向往的事。烫着短发、穿着订做的改良旗袍、坐着黄包车去看电影的大小姐成了后来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形象,形容着一个领风气之先又市民气的老上海 到1925年,上海已有140余家电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国电影出自上海。“天一”宣告成立,正值上海电影事业一片繁荣竞争激烈之时。邵氏兄弟四人:老大邵醉翁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在这个家庭作坊里他们分工合作,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深受上海市民欢迎,天一抓住机会,推出新片,收益颇丰 “天一”的崛起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六家制片公司联合起来,简称“六合”,共同排挤天一。上海危急,邵氏派出老三远赴南洋探行情。经过邵仁枚一番努力,南洋局面初开,提出带邵逸夫过去做帮手。因此,当1928年,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游览北京、想进入清华、燕京时,却在北京一家旅馆接到三哥让他去南洋的电报 是年9月,邵逸夫抵达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已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商埠,每天都有大型客货轮进进出出,相形之下,娱乐活动十分单调。邵仁枚邵逸夫两兄弟趁机开拓小城镇市场,说是“开拓”,不过是两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各处找空地搭帐篷放映天一出品的电影。邵仁枚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好帆布帐篷;邵逸夫则手写海报,拎着浆糊桶,走街串村到处张贴。电影广受欢迎,两人的劳累程度也与日俱增 邵氏兄弟思想并不保守,但在天一成立之初,影片总体思想倾向就已定下:宣扬“旧道德、旧伦理”。像《女侠李飞飞》的广告语,“专崇侠义贞节,一洗时下淫靡浮嚣的恶习”。又如《忠孝节义》,“影片张扬的就是亘古不变的忠孝节义” 有电影史学者认为,上海的市民文化是中国早期电影的灵魂。当年邵氏兄弟大概还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但商人的直觉使他们将“天一”影片的观众定位在一般市民――对文化道德保守,对视听娱乐追求。这种倾向,在日后邵逸夫主持下的影视中都有体现 邵氏影片一边在思想上注重旧传统,一边在形式上领导新潮流。如公司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即以彩色(染色)为卖点,《女侠李飞飞》一片刀光剑影舞动人心;《白蛇传》、《珍珠塔》则创造出新的商业类型电影“稗史片”,并引发了一场挖掘稗史和民间传说的热潮;喜剧片《王先生》开创改编漫画为电影的中国纪录。但真正“新潮”的表现形式,则是上世纪3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有声电影 1931年3月15日,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戏院上映,票房甚佳。此时的邵逸夫眼见对手抢先,立刻乘船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一路晕船吐得死去活来不说,到美国西海岸时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