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震区家变在现实与乌有中摇摆
震区家变在现实与乌有中摇摆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的灾区,一切都在废墟上艰难重建。重建的不仅有制度与建筑,还有人心与家庭。结婚、离婚、再生育、流产、夭折……灾难过后,这些“家变”主题大规模地在青山绿水和残垣断壁间上演,大劫之后收藏起大恸,重新憧憬和建设未来的生活,是灾区民众普遍的心愿,而最能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的,正是我们成长的母体、无数人奋斗的终极――家庭
4位身着僧袍的丛林弟子站成一列,面朝一处残酷得几近狰狞的废墟,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开始诵经。先是《往生咒》,再是《弥陀佛经》。经文念罢、十称佛号之时,出家人眼泪溢出,无法隐忍
这一天是XX年4月3日,“5#8226;12” 大地震后首度清明来临;而在北川当地,清明前上坟祭扫是一种习俗。几位佛家弟子来自北川唯一的佛教经院擂鼓镇圆通寺,其中释普灿、释照德两位师傅是在北川土生土长。地震的那一刻,圆通寺亦未能幸免:随着剧烈的地动山摇,寺庙大殿房顶垮塌3处、30米的围墙顷刻间夷为平地。当时,释普灿、释照德流下了出家后的第一滴泪水。紧接着,两位僧人本能地冲出山门,返回到世俗的家中,遍寻昔日亲友。释照德,这位出家人坦言,在如此的灾难面前,家,还是无法让他放下
4月1日到4日,是北川老县城的开放日,这场劫难中的幸存者被获许进入昔日家园,祭奠亡灵。天空虽然有太阳,但是照在身上并不温暖,废墟之上间或吹来阵阵轻风,夹杂着山间的雾气,有些阴冷之感。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家一家的人们手捧黄菊花、香烛、冥币,在一处处残垣断壁前或驻足、或凝望、或哭泣。北川的西南坡,一处原本风景绝美的眺望台,登者可俯瞰全城,如今,成了羌族人的“望乡台”。当地人说,人死后归魄可以登台观望阳世的家园。因此,这里成为了北川最大的一处祭祀场,人们觉得,这里与亲人的魂魄最近
春已来到。在连片的废墟狭缝之间,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草本植物正在新生,嫩嫩的、绿绿的。年轻的妈妈俯下身去,给7个月大的儿子摘下一朵野花,金黄色的,攥在他手里,摇一摇,摆一摆,孩子立刻咧开嘴来,笑声如铜铃般悦耳。一家人刚刚祭奠完孩子在地震中遇难的爷爷,眼角的泪痕还清晰可见;而孩子的笑声明显缓释了方才的痛楚。这个震后整整3个月产下的小生命,让这一家的生活重新找回了意义
聚散分合构成了这个世界最小的社会组织――家庭。结婚、离婚、再婚、繁衍、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人生悲喜剧。然而地震,令这种平常成为了非常:它刹那间集中摧毁了同一地区的大多数家庭,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让年轻的家庭支离破碎;将希望集中变作绝望,将幸福集中化作伤悲
震后的人们显然不能够承受这种“集中”,更不能够接受这种“集中”。于是,他们用另一种“集中”来填补和修复。你毁灭的,我要重建;你破碎的,我要重圆;你带走的,我要重生。在北川老县城漫长的祭奠队伍里,不少震后“牵手”的人们走在一起,或并排,或一前一后;肩与肩之间生生隔出一段距离。行走时,这段距离时而拉长,时而又缩短,但终究存在着,无法销匿
挺着大肚子的女人们走得很慢,头总是低着,额头有汗。与熟人撞见,总会被拦下问上几句,尤其是那些看上去早已过了生育年龄的。她们显然是在控制情绪,但多数无法控制住,流泪是最常见的发泄。女人们带着崭新的生命来看望死去的孩子,有些人告诉我,她们在废墟中的骨肉已经快到了上大学的年纪
北川人说,地震改变了一切,都与家有关:家乡、家庭、家人。现在,一座叫作永昌的新县城正在规划建设中;一对对震后伴侣正在重新组建家庭、重新孕育生命、重新构想生活
但是,地震家变究竟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什么,尚没有人能说清道明
一家门庭若市的婚介所
在北川任家坪板房社区的电线杆上,一张张白底黑字或红字的招贴广告很是显眼,上面用小5号字密密麻麻地写着单身男女的相关信息:年龄、身高、职业、收入、房车有无。当然,还有一个极为普遍的个人条件――“地震丧偶”
按图索骥,我们照着一则广告下方的地址来到了“北川诚信婚介所”。这里偏僻而又隐蔽,位于距离北川老县城40公里的安昌镇,即便如此,它每天依旧门庭若市。房子不大,租来的,30平米左右,邓群华就坐在门口,摆了两张木头椅子,一个玻璃小茶几,茶几上放着两部手机、一个工作手册、两本登记簿,再就是好几张之前在任家坪看到的那种征婚广告。她每天就在这儿上班:接听电话、接待上门的顾客、详尽记录、联系合适的对象。在我们交谈的两个小时里,共有两位征婚男士上门,邓接到打听情况的电话近10个,她又打出去6个――反馈信息、沟通想法、讨价还价
邓群华是北川陈家坝乡老场村人,40多岁,长得很年轻,也很会打扮自己,穿着一件土黄色的仿皮夹克,烫了卷发并微微挑染。她告诉我们,自己在北川一直算是比较时髦的那种人。地震以前,她就在陈家坝做裁缝,业余有个爱好,说媒,而现在这成为她的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