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金银花钗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
唐代金银花钗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
唐代文化处于一个内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代,外来文化激荡产生出许多新的文化现象。100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外来文化从强势到与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如同唐代佛教文化从一种外来文化形式完全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儒、释、道完全并存的新传统一样。唐代花钗文化现象,折射出的同样是文化综合之后的产物。今天的首饰设计,同样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提炼有益的元素,从而建立符合当下的服饰文化现象
隋唐时期,随着金银工艺的成熟,出现了一种钗头錾刻、镂空成不同纹样花形的花钗。通常,一副花钗纹样相同、两两相对,分别左右对称地插在发髻上。花钗作为地位等级的一个象征,佩戴的多寡有其定制。根据《新唐书?舆服制》记载:“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也就是说,花钗的佩戴者为贵族阶层而非大众百姓,因而其制作工艺、纹样都极尽奢华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江苏镇江丁卯桥一次性出土的银钗数量是最多的,达760余件,但由于钗头部分多为形态简单的半环状,无装饰,故不能称其为花钗,还只是一般用于固定头发的发钗。现今存世的唐代花钗实物精品,当属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6年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的鎏金蔓草蝴蝶纹花钗、摩羯荷叶纹花钗、双凤纹花钗,及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两件鎏金蔓草蝴蝶纹花钗。这几件花钗,钗头部分体量较大,形态与今天人们常见的皮影、剪纸中的雕镂部分十分相似,钗头部分的纹样通,常采用镂空、錾刻工艺制作而成,镂空、錾刻部分精致细微,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精美的纹样,都是唐代花钗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精湛工艺后人传承
目前出土的金银花钗,其主要工艺都基本一样,花钗整体形态捶揲成型,通体鎏金,纹样采用錾刻和镂空工艺,在发钗体量较大的钗头部分,镂刻出花纹的纹样,花钗钗头上的植物纹样的茎脉统一镂空制作而成,而纹样主体部分――花头、动物纹,则采用錾刻工艺制作成形。錾刻和捶揲工艺是唐代金银器及金银首饰制作中最为典型的工艺形式,也正是这两种工艺形式的成熟,使得金银器及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与青铜器制作工艺区别开来,形成独特的工艺门类,并且在唐代达到巅峰
所谓捶揲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唐代金银花钗的主体形态,就是捶揲成形的。捶揲工艺比源于青铜器制作的铸造工艺制作而成的器物,耗材少,且更加结实;但捶揲工艺耗时较铸造工艺长,需一件一件制作。铸造工艺可以通过模具多次复制。对于无需考虑成本的贵族阶层而言,当然更青睐捶揲工艺制作出来的金银器及金银首饰。这可以从目前出土的采用捶揲工艺制作的金银器及金银首饰远远多于铸造工艺制作的器物得以证实
錾刻工艺是制作者悬臂使用锤子,通过敲打各种各样的錾子,操作时,一手拿錾子,一手拿锤子,用錾子在素坯上走形,用锤子敲錾子,边走边打,錾出花纹图案。錾刻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錾刻与捶揲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成形的加工工艺,同时它也是器形的装饰工艺手法
镂空,就是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因此也称之为透雕工艺。如果镂空的面积较大,通常将图形画在片材上后,选一个角度打眼,将锼弓锯条穿人眼内,将片材固定在锉活板圆孔内,用左手按住片材,右手拉锼锯条,沿画线锼出花纹,用小锉将拐角及锯齿处锉匀,使线条美观,不出齿和刺。镂空工艺是一种用于制作纹样的工艺形式,且本身同时具有装饰性。镂空工艺在唐代出土的金银器中使用也较频繁,如法门寺出土的镂空茶蒌笼、银香囊,就是这种工艺的代表
金银花钗制作的工艺难度,在于其钗头部分,镂空时,金银板材难以固定,而镂空部分又较多,只留下花卉的茎脉部分。以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为例,银钗全长35.4厘米,整体体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