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朝后期颍州隶属变动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唐朝后期颍州隶属变动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收稿日期: XX年第39卷唐安史之乱后,凡平乱中立大功的将帅,皆任节度使,凡要冲之处,皆置方镇。方镇存续不稳,辖区变化不定,为当时方镇的显著特点。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先后隶数方镇,后长期交替隶宣武和义成两方镇。颍州为何被朝廷和地方节度使如此重视,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王寿南[1]和张国刚[2]对藩镇进行过宏观综合性研究,赖青寿[3]和艾冲[4]对方镇的建置与沿革进行过探讨。陶卫宁[5]对泾原节度和泽潞节度“遥领”颍州进行过分析,认为遥领目的是为保证军费来源。王力平[6]对唐后期贯穿颍州的淮颍(蔡)水路进行考察,认为其为唐后期具有临时性、替代性特点的漕运通道。周宝珠、[7]王力平、[8]于式平、[9]程遂营[10]等对颍州所隶属的宣武镇进行探究,分析了宣武镇在当时的作用和骄横难制的现象。学界对相关问题探讨颇多,但对颍州为何隶属诸方镇的情况尚未有专门论述。本文考辨颍州隶属各方镇情况,分析颍州备受关注的原因,探究颍州在唐朝廷控制中原方镇时所起的作用
一、颍州所属方镇之考证
自天宝十五载(756),朝廷为平叛安史祸乱,内地遍设方镇。颍州先后隶河南节度使、汴州都防御使、陈郑、淮南西道、泽潞、泾原、永平、宣武、义成军、宣义军等节度使
1.至德元年(756)至二年(757)隶河南节度使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爆发,朝廷置河南节度使,治汴州,领郡十三:陈留、睢阳、灵昌、淮阳、汝阴(颍州)、谯、济阴、濮阳、淄川、琅邪、彭城、临淮、东海。[12]1800《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唐纪三三?肃宗》至德元载(756)正月条同
2.乾元元年(758)隶汴州都防御使,寻隶淮南西道节度使
乾元元年(758),废河南节度使,置汴州都防御使,领州十三如故。[12]1800是年,为增强平叛安史乱军的力量,任鲁炅为淮西、襄阳节度使。[11]253淮南西道节度徙治郑州,增领“陈、亳、颍三州”[12]1801。鲁炅兼郑州刺史,充“郑、陈、颍、亳等州节度使”[11]3363
3.乾元二年(759)至上元元年(760)隶郑陈节度使
乾元二年(759),“置郑陈节度使,领郑、陈、亳、颍四州。”[12]1802是年四月,以鸿胪卿李抱玉为“郑、陈、颍、亳节度使”[13]7075。《旧唐书?李抱玉传》同。为适应战局形势变化,颍州由淮西转隶郑陈节度
4.上元二年(761)至上元三年(762)隶淮南西道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郑陈所辖为叛军所占,遂废郑陈节度,以“郑、陈、亳、颍四州隶淮西”[12]1803。上元三年(762),以来任“安州刺史,充淮西……节度观察,兼河南陈、豫、许、郑、汴、曹、宋、颍、泗十五州节度观察使。”[11]3366
5.宝应元年(762)至大历三年(768)隶河南节度使
宝应元年(762年),平定叛乱形势好转,逐步收复河南失地,遂复置河南节度使,治汴州,领汴、颍等八州。[12]1804
6.大历四年(769)隶泽潞节度,大历五年(770)至大历十三年(778)隶泾原节度使
大历四年(769),河南节度暂割颍州隶泽潞节度。[12]1806次年四月,泾原节度使马屡诉本镇荒残,表求郑、颍二州以供军,遂诏以兼“郑颍节度使”[13]7214。《全唐文》载:“马……领北庭行军使、泾州刺史,节制泾原,以郑颍二州隶之。”[14]4279《新唐书》卷六四《方镇一》泾原条载同
《旧唐书》载,大历十一年(776),拜泾原节度留后段秀实“泾州刺史、泾原郑颍节度使”[11]3586。《资治通鉴》载,大历十二年九月,以“泾原、郑颍节度副使段秀实为节度使”[13]7247。两书所载段秀实出任泾原郑颍节度使的时间有异。盖段秀实大历十一年出任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