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秋葵栽培技术及品种对比介绍概要1
黄秋葵栽培技术及品种对比介绍生长习性温度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8℃以下停止生长,当气温13℃,地温15℃左右,种子即可发芽。但种子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30℃。月均温低于17℃,即影响开花结果;夜温低于14℃,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开花少,落花多。26~28℃适温开花多,坐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水分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幼苗立枯病。结果期干旱,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光照黄秋葵对光照条件尤为敏感,喜强光,要求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应选择向阳地块,加强通风透气,注意合理密植,以免互相遮荫,影响通风透光。土壤营养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不择地力,盐碱地也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需磷钾肥较多。但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开花结果延迟,坐果节位升高;氮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而影响开花坐果。栽培技术栽培季节黄秋葵喜温暖,怕霜冻,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开花结果期应处于各地温暖湿润季节。露地栽培,南北各地多4~6月播种,7~10月收获。华北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北方寒冷地区常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育苗,待早春晚霜过后,再定植于大田。整地作畦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壤土较宜。冬前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每亩撤施腐熟厩肥5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0-30千克,混匀耙平作畦。露地栽培方式:行距40厘米,株距24-30厘米,畦面宽65-70厘米。两个相邻畦面间距110厘米,采用双行栽培方式。播种育苗直播为主,播种前用20-25℃温水浸种12小时,然后擦干,于25~30℃条件下催芽48小时,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距40厘米、株距12厘米挖穴,先浇足底水,每穴播种5~6粒,覆土2-3厘米,每亩栽3000穴左右。25~30℃适温下播种4~5天即可发芽出土。通常露地直播幼苗出土约需7天左右,地膜覆盖可提前2~4天出苗。田间管理间苗:破心时即第一次间苗,间去残弱小苗。2~3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选留壮苗。2~3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3-4株。浇水施肥浇水黄秋葵生育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播后20天内缺水时宜早晚人工喷灌。幼苗稍大后可机械喷灌或沟灌。炎夏季节正值黄秋葵收获盛期,需水量大,地表温度高,应在早上9点以前,下午日落后浇水,避免高温下浇水伤根。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死苗。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追肥根据叶片形状确定追肥时期,叶片裂痕较深时,表示植株偏弱,需要追肥。开花节位距生长点3-4片叶位置为正常长势,如果开花位置接近顶点位置表示植株长势偏弱,需要追肥。第一次为齐苗肥,在出苗后进行,每亩施尿素8千克。第二次为提苗肥,定苗或定植后开沟撤施,每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开花结果期重施一次肥,氮磷钾复合肥30-40千克。生长中后期,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多次少量追肥,防止植株早衰。植株调整黄秋葵在正常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主侧枝粗壮,叶片肥大,往往开花结果延迟。生育中期,开始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上面的示意图根据植株长势来确定打叶的轻重),既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又可防止病虫蔓延,也为人工采摘作业带来空间便利。采收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55天左右。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90~120天,全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甚至更长。黄秋葵商品性鲜果采摘标准以果长10~12厘米,果外表鲜绿色,果内种子未老化为度。如果采收不及时,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8月盛果期,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9月以后,气温下降,3~4天采收一次。采收时宜用剪刀,并套上手套,以免茎、叶、果实上刚毛或刺瘤刺伤皮肤。通常花谢后4天采收嫩果,品质最佳。每亩产量多在4000-4500千克左右。病虫防治立枯病该病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主要为害黄秋葵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近地表根茎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且病程进展慢,别于猝倒病。发病条件:主要是苗床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疫病黄秋葵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当幼苗长20㎝以后,疫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褪色,至全株萎蔫或打倒。叶片染病多从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