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慧眼识违规 施工现场存在的通病 慧眼识违规 施工现场存在的通病 施工现场存在的通病 施工现场存在的通病 以上是本人对高处作业规范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 谢谢大家 * * 一、操作平台 移动式操作平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 操作平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计算书及图纸应编入施工组织设计。 二、 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宜超过5m。还应进行稳定验算,并采用措施减少立柱的长细比。 三、 装设轮子的移动式操作平台,轮子与平台的接合处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离地面不得超过80mm。 第五章 操作平台与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 四、 操作平台可用φ48×3.5mm钢管以扣件连接,亦可采用门架式或承插式钢管脚手架部件,按产品使用要求进行组装。平台的次梁,间距不应在于40cm;台面应满铺3cm厚的木板或竹笆。 五、 操作平台四周必须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应布置登高扶梯。 移动式操作平台 底部纵横杆距立杆底200mm。轮子与平台接合处牢固可靠,立柱底端离地面不得超过80mm。操作平台次梁间距不超过400mm。 悬挑式钢平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 悬挑式钢平台应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其结构构造应能防止左右晃动,计算书及图纸应编入施工组织设计。 二、 悬挑式钢平台的搁支点与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备上。 三、 斜拉杆或钢丝绳,构造上宜两边各设前后两道,两道中的每一道均应作单道受力计算。 四、 钢平台安装时,钢丝绳应采用专用的挂钩挂牢,采取其他方式时卡头的卡子不得少于3个。建筑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物,钢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 五、 钢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置固定的防护栏杆。 六、 钢平台使用时,应有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钢丝绳有锈蚀损坏应及时调换,焊缝脱焊应及时修复。 交叉作业 交叉作业是指:在施工现场的上下不同层次,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第五章 操作平台与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 第5.2.1条支模、粉刷、砌墙等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第5.2.2条 钢模板、脚手架等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他操作人员。 第5.2.3条 钢模板部件拆除后,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应小于1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楼层边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物件。 5.2.4条 结构施工自二层起,凡人员进出的通道口(包括井架、施工用电梯的进出通道口),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高度超过24m的层次上的交叉作业,应设双层防护。 第5.2.5条 由于上方施工可能坠落物件或处于起重机回转范围之内的通道,在其受影响的范围内,必须搭设顶部能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廓。 第六章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 第6.0.1条 建筑施工进行高处作业之前,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高处作业。验收也可分层进行,或分阶段进行。 第6.0.2条 安全防护设施,应由单位工程负责人验收,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 第6.0.3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具备下列资料: 一、 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验算数据; 二、 安全防护设施验收记录; 三、 安全防护设施变更记录及签证。 第6.0.4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所有临边、洞口等各类技术措施的设置状况; 二、 技术措施所用的配件、材料和工具的规格和材质; 三、 技术措施的节点构造及其与建筑物的固定情况; 四、 扣件和连接件的紧固程度; 五、 安全防护设施的用品及设备的性能与质量是否合格的验证。 第6.0.5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按类别逐项查验,并作出验收记录。凡不符合规定者,必须修整合格后再行查验。施工工期内还应定期进行抽查。 高处作业造成事故的频率比较高是因为它包含了施工现场五大伤害中的两大伤害: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 通过以往发生的几起高处坠落事故可以看出:大部分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在并不十分高的地方。也许正是我们忽视了这一高度,认为无需做太多的安全防护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才导致事故的频频发生。在3~6米是最易发生高处坠落的高度。去年的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在高度基本都是在不到6米的地方。所以低作业层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容忽视。 高处作业概述 (1)高处作业思想不集中,自我防范意识差。 (2)高处作业地点无临边防护栏杆。 (3)操作人员操作不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数字化农场管理方案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幼儿园社会治安最小应急单元管理制度.docx VIP
- PPT《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 55024-2022 解读(OCR).pdf VIP
- 2025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新版试卷真题附答案(高中信息技术).docx VIP
-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ppt VIP
- ABB ACS180 drives User interface guide 手册(英语)说明书.pdf
- 驳岸工程施工方案.pdf VIP
- 股权激励变成股权纠纷通用.pdf VIP
- 南芯产品规格书SC8886.pdf VIP
-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