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农业系统-个案研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系统-个案研习

農業系統 - 個案研習 大農場作業/植園耕種(Plantation Farming ) 粗放式,商業性耕種。 在熱帶地區,由外國企業擁有的大規模農場。主要種植現金作物,運往外市場售賣。 定義/特徵 外國擁有權-種植園通常是由外國企業或政府在其殖民地國家所開設的農業企業,所 擁有權並屬於本地農民或政府。 殖民地主義-種植園通常與殖民地主義有關。往往是宗主國在其殖地用廉價購買土地, 僱用工人,作大規模的種植。但農作物卻運返宗主國作售賣用途, 所利潤盡歸宗主國所有. 所以往往被視為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剝削。 大規模作業-種植園的面積通常達到數千公頃,僱用數以百計的勞工。所以資金的投入 十分龐大,涉及的科技和設備亦十分先進。這些資金和設備通常由外國供應。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雖多,但由於農場面積龐大,所以每單位面積的投入不高,仍屬於粗放式耕種。 單一作物耕種-每一種植園通常只集中種植一種作物。這些作物通常是經濟作物(現金作 物)。種植園多在熱帶地區出現,所種植的多是熱帶作物如橡膠、茶樹、咖啡、甘蔗、椰子、香蕉等 先進技術、外國管理-種植園的耕種技術和設備通常十分先進,因為全部都是由外國企業 引入,介紹給這些熱帶國家。管理人員通常是外國人,但農民卻是從本土或鄰近地區聘請。 海外市場-大部份種植園的農產品都是以海外市場為主。農作物經過初步加工後,便經過 鐵路和港口運往外國,特別是殖民地的宗主國作工業原料或販賣用途。對本國經濟並無太大好處。 作物處理-由於農作物大多運往外國市場,所以多數經過初步加工,才會出口。這樣可以 令作物重量減輕和保存更長的時間,令成本下降。所以種植園又被稱為農業工廠。 本地勞工-種植園的管理層多由歐洲人組成,但勞工方面,郤多由本地人擔任。由於大農 場作物的性質往往需要大量人手工作,如在橡膠園中收集橡膠液,在茶園中採摘茶葉,這些工作都不能被機器代替。由於大農場的東主用十分低微的工資來僱用工人,所以往往被視為對殖地人的剝削。 轉變中的農場 在第二次世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農場系統亦起了明顯的變化。主要的轉變如下: 擁有權的轉變-殖民地獨立後,外國公司撤走,大農場的擁有權起了很大的變化。在某些 國家如古巴、印尼政府收回大農場的擁有權,成為政府擁有。這種情況下,大農場的變化較少.在另一些國家如馬來西亞,台灣,政府收回種植園後,再以不同的方法分配給農民,成為私人擁有的小型農場。這種情況下,大農場在面積,耕種方法,資金投入各方面都起了明顯的變化。 作物多元化-二次大戰後,種植園的農民實施作物多元化。不再種植單一作物,而是將不同的經濟作物同時種於農場之中。這種改變令農民的收入穩定,土壤肥力下降亦減慢。 規模縮小-由於擁有權旳改變,種植園的規模隨之縮小。政府將大型的種植園劃分為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小型種植園,以廉宜的價錢將土地分配給本地農民。由於資金缺乏,規模縮小效率亦隨之下降。 本地市場-在二次大戰前,種植園的作物大多運往海外市場販賣。但戰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種植園的作物轉為內銷,發展本地市場。 發展本地經濟-種植園在歐洲國家的管理下,往往對本地經濟毫無幫助,只是將本國資源向外流出。但隨著民地獨立後,本地經濟開始發展種植園作物成為工業化的原料來源,對本土經濟發展有一定頁獻。 僱用本地勞工僱用本地勞工-大戰前,種植園僱用大量廉價勞工,這些勞工大多是本國的, 亦有部份從外國輸入。當這些殖民地獨立後,種植園的擁有權變為本地擁有,勞工多由農民本身擔任,或僱用本人工作,甚少從他國輸入勞工。 非熱帶地區-傳統的種植園在熱帶地區逐漸變質,但這種耕種方法卻在非熱帶地區日漸盛行種植園的大規模,高效率,先進管理和商業他的特質成為其他農業地區的仿效對象。如中國的公社農場,前蘇聯的國家農場和美洲、歐洲國家的合作社農場。 種植園的歷史發展 十六世紀,歐洲進入航海時期。隨著美洲大陸和亞洲的發現,熱帶榖物如可可、咖啡及香料等流入歐洲,引起歐洲人對這些作物的興趣。 種植園制度首先發源於巴西,1526年葡萄牙政府將巴西的土地賞賜給葡國貴族,並開始種植甘蔗。稍後,英國入亦在北美洲開始種植煙草,並引入非洲黑人作為勞工。到十七世紀末時,這類種植園在美洲已十分盛行。 直至十九世紀前,種植園系統只在西半球盛行,如巴西、美國及部份非洲地區。直至十九世紀末,這種制度才推行至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種稙園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在歐洲和美國工業化之後。隨著這些地區的工業化,工資及生活水準上升,令到一些熱帶作物的需求大增。這些作物有些是原料如橡膠,有些是奢侈品如咖啡、茶等。由於需求上升,各國政府見有利可圖,故大舉在其殖民地國家發展這種農業。 歐洲工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管理及市場,令種植園系統變得有效率和有利可圖。殖民地國家提供廉價土地和人力。這樣的配合令種植園迅速地發展起來。工業化帶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