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理论书汇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力学理论书汇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结构力学多层结构模型设计与理论方案 教学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专 业: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 级: 城市14-2 组 员: 蔡嘉妮(1409190201) 戴文轩(1409190203) 王梦楠(1409190219) 指导教师: 张建俊 目录目录2一. 设计说明书3 1.1结构体系1.2制作处理1.3设计假定二. 方案图32.1.三视图32.2立体图42.3节点图5三. 计算书63.1材料参数3.2基本假定3.3横梁强度验算3.4柱强度和稳定性验算3.5桁架内力及位移计算四 内力分析4.1内力图4.2承载能力估算五 小结10六参考文献一.设计说明书根据所给模型制作要求以及加载条件等内容,设计内容如下。1.1结构体系根据模型竖向尺寸以及截面尺寸要求,我们选用四根长为1000mm作为框架柱,每个结构层选用四根长为220mm作为横梁,该竖向构件加水平构件定义出了我们模型的基本框架形式。根据加载要求,该模型顶部需要承担10kg的竖向荷载,竖向加载稳定后,要继续进行冲击荷载加载,因此我们采用斜撑,来增加框架结构的平面内以及平面外稳定,提高模型的刚度,减小位移。1.2制作处理根据要求,我们从模型制作材料的抗压特性、抗拉特性和动载加载形式要求等方面出发,结合节省材料、经济美观、承载力强等特点,采用白卡纸材料、白乳胶精心设计制作了结构模型。在结构选型中,我们对各种结构形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理论分析和试验比较,着重分析结构自重和荷载分布,以期达到较大的效率比。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根据模型的制作材料,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提高结构刚度和整体性,符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抗震要求。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优化模型、减轻质量,使荷质比达到最大。针对不同的荷载分布,通过大量加载实验,观测模型的加速度和位移,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比。所有杆件的计算长度及控制长细比均按压杆考虑,以保证安全。结构体系:我们组采用的是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该体系以纯框架结构为基础,在结构底部布置支撑。该体系静承载力强,整体性好,抗扭刚度大,有较良好的抗震性能,且能较好控制模型质量。该模型外轮廓采用方棱柱体,柱网尺寸:下端220mm*220mm,上端220mm*220mm,塔高 1000mm,高宽比1000/220,模型共四层,第一层340mm,第二层220mm,第三层220mm,第四层220mm。主体部分在满足能承受足够荷载的条件下,为了设计最轻的结构,我们选用了框架结构形式,并试图做到较多的杆件满应力受荷,尽量减少多余杆件。在设计框架的具体形式时,遵循对称均匀、受力明确。传力直接、方便制作的原则。1.3设计假定(1)白卡纸材质连续,均匀;(2)梁、柱、斜杆之间结点为刚结;支座为固定支座。加载时竖直静荷载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顶部指定的节点上。(3)设计时采用钢结构的计算模式; 根据以上假定,通过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立计算模型,所得的内力和位移作为构件设计的依据。方案图2.1三视图(1).左视图 (2).俯视图(3)主视图2.2立体图(2.3节点图三.计算书3.1材料参数所用材料为230巴西白卡纸,其力学性质参数如表1和2所示。表1. 230克白卡纸弹性模量名称种类层数弹性模量(MPa) 230克白卡纸156.92148.2表2. 230克白卡纸极限应力名称类型层厚(mm)拉应力(N/mm2)压应力(N/mm2)230克白卡纸0.322.27.03.2.基本假定:(1)横梁和斜撑与柱的连接都视为铰接,结构视为桁架结构。(2)所有杆件视为各向同性弹性体。(3)钢球与轨道摩擦力为零,冲击时间为0.01s。模型计算简图3.3横梁强度验算竖向重物:G=10Kg重物直接作用在顶层两根横梁上,可看成均布荷载,则每根梁上线荷载为:q=(10×9.8)/2/0.22=222.727N/m跨中最大弯矩:Mmax=ql2/8=222.727×0.222/8=1.347N·m横梁截面抵抗矩为:W=(BH2-bh2)/6=(8×82-6×62)/6=49.3mm3横梁最大拉应力为:σ= Mmax/W=1347/49.3=27.32N/mm2 44.0N/mm2该计算结果表明横梁截面强度满足要求。3.4柱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四个柱子承担上部荷载,每根柱子分得的荷载为。则柱截面压应力为σ=N/A=24.5/(82 -62)=0.875N/mm214 N/mm2满足要求。考虑柱子的长细比,柱截面等效半径为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