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场作用与大气增温效应的再试验-地震工程学报
第 19卷 第 1期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V ol. 19 No. 1
1997年 3月 NORT 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March 1997
电场作用与大气增温效应的再试验
徐秀登 徐向民 马升灯 骆高远
(浙江师范大学, 金华 321 4)
摘要 6 多次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大气电场对大气增温效应的“促进”作
是相当可观的;“促进”作 的大小与电场强度和大气成分有关,也和静电场还是交流
电场有关。 在本文中还对这些现象的成因机理作了分析和讨论。
主题词: 大气电场 爆发性增温 模拟实验
为了探求临震前大气增 异常的成因机制及临震前低空大气~ 地面大面积(几十万~ 上
百万平方公里)、大幅度(几度~ 1 °)的突发性增 [1] ,是否与震前出现的近地表大气电场异
C
[2]
常 有关,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 6 多次不同的电场强度对不同气体的增 效应的对比模拟
试验,获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结果。
1 试验方法和内容
把试验气体分别装在形状相同、容积为 5 升的透明密封容器中,其内悬挂经过校正,精度
2
为 . 1℃的水银 度计。然后将气体容器置放于同形、等大( 8× 6 cm )、等距( 3 cm)的两个
平行金属板之间。再把起始(室内) 度相同的上述气体容器同时搬到室外同一地点,在同一太
阳辐射强度下,对比观测有电、无电和不同电场强度下各种气体的 度变化情况。每隔 1 分钟
或 3 分钟观测一次,绘出 ( 度) - (时间)曲线。
T t
三年多来 ,采用上述对比观测方法,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试验,共达 6 多次。
试验 1: 对大气及其各主要成分 N2 , CO2 , H2 O 汽等在太阳辐射下,进行模拟临震大气电
[2]
场 ( = 7 / 或 35 / )和无电场作用的对比试验,观测大气电场对大气增 效应的影
E v m v m
响。
试验 2: 在夜间( 21 h~ 22 h)无太阳辐射时,对大气进行有电场和无电场作用的对比试验,
观测大气电场对大气增 的作用,并与有太阳辐射时进行对比。
试验 3: 对异常大气,如空气+ 2 汽,空气+ 2 ,空气+ 2+ 2 汽等的混合气体,进
H O CO CO H O
行有电场和无电场作用的对比试验,观测大气电场对异常大气增 效应的影响,并与正常大气
和单一气体(如 N2 , CO2 , SO2 等)的情况进行比较。
试验 4: 对同一种气体在不同类型电场(直流和交流电场)和不同电场强度下进行对比试
验,观测各种气体增 效应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定性和半定量关系。
试验 5: 对同一电场下的不同极性的大气成分,如 2 和 2 汽,空气和 2 , 2 和 2
CO H O SO N SO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本文 1994年 7月 11日收到, 1996年 5月 26 日收到修改稿.
第一作者简介: 徐秀登,男, 1936年 12月生,教授,现从事“卫星红外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第 19卷
28
等进行对比试验,观测大气电场对极性(有极)和非极性(无极)气体增 效应影响程度之差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