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春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概要1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诗中的文言词语。 2.赏析诗中蕴含的自然美,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的情韵。 3.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所运用的手法,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风格。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连线作者 杜甫(712—770),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 (今属河南)。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 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因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不仅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探寻背景 (1)《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作诗之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的“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本课所选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3)《登高》一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卧病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势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1.识字注音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2.字形辨认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3.一词多义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4.古今异义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5.词类活用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秋兴八首》(其一)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中写了被“玉露”“凋伤”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波涛滚滚的大江,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塞上,开了又开的菊花,随风飘荡的孤舟以及急促的捣衣声。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思维激活:“孤舟”“故园”两个词是关键。 提示: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凄伤。“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舟”成为表现诗人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羁留在外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提示:每一联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登高》 1.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又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思维激活:提取前四句的意象,组合成画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导主任培训课件.pptx VIP
- 中国个人电子邮箱用户行为.PDF VIP
- 《红楼梦》前20回练习题公开课.doc VIP
- 外教社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修订版):综合教程(第3版) 第3册 PPT课件unit12.pptx
- 2024年山东省电力交易员竞赛选拔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docx
-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第6版)课后题答案.docx
- arcgis属性表操作(中高级).ppt
- Arcgis属性表操作讲解.pptx VIP
-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ppt课件2016第二篇管理知识篇.ppt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 精选阅读)(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