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PDFVIP

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

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 1 2 索秀芬 郭治中 (1,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40010) 摘要: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房址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地面砌筑石板灶,墓葬地表有石头圈, 为方形石板墓,单人葬,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陶器和石器等。陶器均为夹砂褐陶,制法为泥饼分圈贴塑。纹 饰全部为压印纹,分两或三段式布局。器形仅见筒形罐。石器制作规整,有筒形罐和石磨盘等。白音长汗遗 址兴隆洼文化一期属于白音长汗类型,处于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 关键词:白音长汗遗址;白音长汗类型;兴隆洼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白音长汗遗址发现的兴隆洼文化分两期,第一期分布在遗址西南部山顶东坡上,发现房址 2 座,墓葬 3座,遗物数量少,种类有陶器、石器,在以前的报道中称为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类 型”。第二期分布在山东坡,遗迹由围沟 2 条、房址 54 座、灰坑 9 座、墓葬 14 座,房址和灰 坑均分布在南北两个聚落围沟内,相对应每个聚落山坡顶上各有一个墓区,遗物丰富,即以 前所谓的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现将第一期遗存资料详细报道如下: 一、遗迹 1.房址 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 BF63 位于遗址西南部山顶东坡上,BH76 西北16.5 米。开口于 BT396①层下,打破 BF64 (小河西文化)、BT369②层和生土层。方向 39°(以西北壁为基准线)。因水土流失,前部无 存。后部保存较好,存深 0.3 米。东南壁残长 3.8、西南壁长 4.9、西北壁残长 4.2 米。地 面为自然踩踏生土而成,凹凸不平。灶位于居住面的中部,是用石板立砌而成长方形,其西 北侧石板缺失,东南侧石板外倾,西南侧石板向里倾,东北侧石板向外倾。长 0.88、宽 0.86、 深 0.2 米。灶内有灰土和红烧土。居住面上有 1 件磨盘(BF63②∶8)位于房址的东南角上, 正对着灶的西南方向,房址后部中央居住面上放置一块石头。残存的房址三个角的居住面上 分布着 5 个可复原陶罐和 1 块陶片,其中 A 型2件(BF63②∶1、3)、B 型3件(BF63②∶2、6、 5)、C 型 2 件(BF63②∶7、4)。房内堆积只有一层(BF63①),为黑土,无遗物。居住面编号 为 BF63②。 BH76 是 1 座残破房址。位于遗址西南部山顶的东南坡上,BF63 西南 16.5 米。开口于 BT395①层下,打破生土。方向 143°(以西南壁为基准线)。房址前部墙壁残缺,只存居住面, 后部保存部分生土墙壁,残高 0.25米。西南壁残长 3.1、西北壁长 3.1、东北壁残长 0.9 米。 生土居住面,不平整。居住面上无遗物,堆积内出土有陶片等。 2.墓葬 均为长方形石板墓,先挖长方形土坑,墓坑四壁贴立石板,2 座墓墓底有石板, 1 座墓墓底无石板,上均盖墓顶石。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东北和西南。仅 M13没有被盗, 其余 2 座墓均被盗掘,M13 随葬有 1件 A 型筒形陶罐、1 件椭圆形石罐。 M13 位于遗址西南部山坡坡顶上,南距 M16 约2米。M13 南部被现代敖包石头堆叠压, 在敖包北侧地表能看到 M13 部分盖石和墓圹石板。从地表迹象看,M13 和 M16 周围应有石头 圈,石头后被移走。墓坑底垫铺两层土,厚约 0.3 厘米,挤压在四壁立石板之下部,以防石 板内倒。垫土上平放大块石板做为墓底。上置尸骨,墓顶盖以大块石板。四周石板全部向北 1 倾斜,盖顶石有塌落现象,墓口长 2.56、宽 0.94、高出地面约 0.4 米;墓底长 2.5、宽 0.71、 深 0.46 米。墓向 47°。单人葬,男性,年龄 30岁左右。人骨保存差,仅存头骨和一段肢骨。 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在墓底中部随葬 A 型筒形罐 1 件、椭圆形石罐 1 件。 M16 位于遗址西南部山坡坡顶上,北距 M13 约2 米。其上叠压现代敖包石头堆,地表 可见部分四壁立石板,有些立石已倒塌,盖顶石被取走。环绕 M13、M16 的石头圈石头已被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