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是家乡兴更浓.doc
最是家乡兴更浓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面对浓缩精华的历史知识时,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适当渗透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的家乡文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文章作者通过优选开发方式,诠释历史概念;精选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整合乡土文化,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优化乡土文化,在自豪中发展学生人文情怀等途径对乡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运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兴趣;高中历史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经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乐学”的方法有许多,而笔者认为适当渗透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的家乡文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优选开发方式,诠释历史概念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宁城高级中学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宁城历史》,还开发了《宁城地区蒙古族风俗》等校本教材,在讲“郡县制”时,我便摘引了《宁城历史》的部分内容:战国时期,燕国为了攻防东胡,在北方设置了五郡,其中有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刚,即今宁城县甸子黑城),秦汉沿袭。清代,宁城归属热河省平泉县,1933年,开始称为宁城县。从引用的内容中,学生能够理解郡县制实行的目的、演变、作用、影响等。
而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的途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乡土文化。比如,讲“分封制”时,我布置以下任务:课前统计一下班级有多少姓陈、许、宋、鲁、郑的同学,考究一下自己姓氏的来源。课堂上,让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祖先与周王是什么关系。我又以自己为例,邵姓的始祖是召公?],姬姓。周武王将姬?]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傥髦艿闹詈罟?燕国,燕国属于王族封地。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作用了。学“宗法制”时,让学生自主开发,去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民俗民风:修家谱、供家堂、姓氏继承、殡葬扛幡,等等,于是,课堂上便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开发乡土文化,不仅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研究意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责任感。
二、精选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体系内容少而精,跨度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有难度。比较乡土文化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价值,有选择地使用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知识,论证教材主要观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意识。例如,在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这一单元时,我引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纪蒙古族南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作使用方法传到阿拉伯国家,此时契丹已灭亡了100余年,但成书于13世纪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
近些年,在大明城内外出土了一些明朝“洪武”年间的铜铳、铜炮,现藏于宁城县文馆所内。可能是燕王朱棣争夺宁献王朱权的封国大宁(大明城)的战争遗物。――宁城文史资料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的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2)火药在中国应用在军事上开始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火药武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火药在什么时间开始外传?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4)火药在中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魅力的中京广场――契丹碑林 (由宁城及赤峰的书法家书丹)
图片2: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传国玺诗(辽?耶律隆绪)
图片3: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游中京镇国寺(宋?苏颂)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指出这四幅图片分别属于什么字体艺术?并举出两位与图3相同书写风格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2)图片2、3文字体现的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盛行于什么时代?宋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什么,并列举两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
(3)请在以上史料中找出两个隐含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
通过乡土史料的情境创设,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知识抽象,而是发现历史就在身边,更会注重对家乡文化的保护、开发和运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整合乡土文化,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在进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复习时,我对《宁城历史》中的家乡文化进行了整合。
材料一: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喀喇沁中旗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那拉不流(今宁城县二龙镇那拉不流)教堂,第一个神甫为南姓(法国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