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职实用语文(广东新世纪版)教案:第1篇第14课 细雨清明,悠悠诗情.docVIP

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职实用语文(广东新世纪版)教案:第1篇第14课 细雨清明,悠悠诗情.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职实用语文(广东新世纪版)教案:第1篇第14课 细雨清明,悠悠诗情

三 年级 第一 学期 第 一 单元 第 14 课 授课题目:细雨清明,悠悠诗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 教学难点: 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 教学过程 改进创新  一、节日起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名称与天气物候的特点息息相关。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比较接近,两者渐渐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清明节也便沿袭了寒食节“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俗。 二、节日习俗 1.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至今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人们喜欢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赏心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2.蹴鞠(cù jū)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蹴鞠者。”“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这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2300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较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3.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朝开始,风筝只不过是一种玩具。到了晚唐,有人用丝条或竹笛制作成响器,并把它系在风筝上。风吹声鸣,“风筝”因而得名。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南宋时,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 4.荡秋千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有“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当时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取“千秋”为祝寿之词,为了避讳,便将“千秋”两字倒念为“秋千”。后来,单绳秋千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秋千已成为专供妇女、小孩玩耍的游戏。据《析津志》记载:“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5.插柳 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受佛教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树可以却鬼,有辟邪的功用,因而称之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清明插柳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了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此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6.植树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有春天植树的风俗。《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事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