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热采增效蒸汽驱技术(总公司验收多媒体)- 3.ppt

稠油热采增效蒸汽驱技术(总公司验收多媒体)- 3.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稠油热采增效蒸汽驱技术(总公司验收多媒体)- 3

高周期注蒸汽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尿素溶液分解产物对稠油的 降粘效果试验结果 数值模拟软件:加拿大 CMG公司 STARS热采数值模拟软件 奥哈油田与古城油田BQ10区 油藏参数对比 奥哈油田与古城油田G577井组 应用效果对比 增效注汽 蒸汽吞吐增效示意图 注蒸汽 蒸汽驱增效示意图 增效注汽 蒸汽驱增效示意图 增效注汽 蒸汽驱增效示意图 多周期受效井 ---- L6404 典型井效果分析 之一 井楼油田六区,属特稠油层,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 产量逐渐降低,从第三周期开始出现递减,平均递减幅 度在20%左右 。 L6404井增效注汽前后各周期日产油变化图 周期日均产油量止住了下滑势头,四个周期共计增油1353.2吨 。 L6404井相同井口温度下、生产时间和日均产油对比表 周期 ? 温度分级 上 周 期 本 周 期 生产天数(d) 占总时间(%) 日均产油(t/d) 生产天数(d) 占总时间(%) 日均产油(t/d) ≥50℃ 35.6 ? 4.3 21.5 ? 7.7 40--50℃ 28.2 ? 3.7 5 ? 8.9 小计 63.8 57.7 4 26.5 28.3 8.3 30--40℃ 34 ? 0.8 47 ? 4.2 ≤30℃ 12.9 ? 0.4 20 ? 2.8 小计 46.9 42.3 0.6 67 71.7 3.5 相同井口温度下的日产油水平提高,低温生产期延长,说明蒸汽增效剂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好,稠油流动性变好,出油粘度降低。 L6404井各周期油汽比、采注比对比图 一周期实施见效后,地下出油环境得到改善,后续周期继续受效,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L6404井周期峰值产量对比图 峰值产油量的显著提高正是“驱油+扩大波及”蒸汽增效技术的特征 高周期吞吐井 ---- LJ1418 L1418位于井楼油田一二区,开发层位有九个小层,渗透率从0.038μm2到4.844μm2,级差大,层间矛盾比较突。 从第四周期开始,吞吐油汽比分别以13.1%、40.5%、 70.%、69%呈快速递减趋势,平均递减幅度在48.15%。 典型井效果分析 之二 回采水率的提高,将会大大改善地层的出油环境 ,提高蒸汽热效率,可以预计,后续周期的生产形势将会变好。 蒸汽驱井 ---- G577 典型井效果分析 之三 古城油田BQ10区中部,生产层位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Ⅳ9层,为特稠油层。井组内一线生产井8口,控制地质储量4.9745万吨,采出程度为24.1%。 井组:G577 地质模型: 13×13个网格,纵向上分为4个油层, 3个隔层,建立了三维非均质模型 BQ10断块IV9层577井组油层厚度图 拟合结束含油饱和度图 拟合结束温度场图 . . . . . . . . 井组开采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第一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二层 577井组注汽前的油层压力分布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577井组第一个段塞后的油层压力分布 第一层 第三层 第二层 第四层 577井组第二个段塞后的油层压力分布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577井组第三个段塞后的油层压力分布 G577增效蒸汽驱试验开采效果评价 通过实施增效蒸汽驱措施,G577井组采收率比 常规蒸汽驱提高了4.44个白分点 G577井组增效汽驱前后对比图 24.1 20 采出程度(%) 72.9 76.2 原始含油饱和度(%) 1.848 0.659 渗透率(10-3μm2) 33.1 27.7 孔隙度(%) 16.5 31.5 地平均有效厚度(m) 968 938 地下原油密度 (kg/m2) 11293--70783 93---285 地下原油黏度(mPa.s) 古城油田BQ10区 俄罗斯奥哈油田 * * * *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2003年3月 汇报提纲 河南稠油油藏的特点与开发现状 高周期开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蒸汽增效剂的研制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和认识 :埋深90-1100m,小于700m占85%以上,特、超稠油埋深一般小于400m,储层胶结疏松。 :油层单层厚度1-4m,层系组合厚度3-10m。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