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
*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大气层的作用 -吸收、散射和反射 49%太阳辐射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向下辐射加热地面, 保温作用 *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1.大气的绝热过程与泊松方程 *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1.大气的绝热过程与泊松方程 *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2.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100m),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3.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大气压所具有的温度 *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4.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率 温度层结:根据气温与高度的变化关系作图得到的曲线 * 三、大气稳定度1.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定性描述: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下降 气块去掉外力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不稳定条件下有利于扩散 * 三、大气稳定度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 定量判定 * 三、大气稳定度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 判据: * 四、逆温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 辐射逆温 下沉逆温 平流逆温 湍流逆温 锋面逆温 * 四、逆温 1. 辐射逆温: 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 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 四、逆温 2.下沉逆温 (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区内) 很厚的气层下沉 压缩变扁 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 四、逆温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 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大陆时,以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 * 四、逆温 4.湍流逆温 * 四、逆温 5.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 冷暖间逆温 暖气上爬,形成锋面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边界层的风与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 大气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 降水与大气污染 辐射和云与大气污染 天气形势与大气污染 *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教学内容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大气的热力过程 大气的运动和风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1、教学要求 了解大气圈的结构及各层主要特点,掌握主要气象要素的含义; 掌握温度层结的种类及判断; 了解大气稳定度的概念,掌握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了解逆温的种类以及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掌握风速廓线模式,了解地方性风场的形成机理,以及对污染物扩散的不利影响。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2、教学重点 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 3、教学难点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学时:6学时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 高度(km)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N2 O2 Ar CO2 Ne He Kr H2 Xe O3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干洁空气成分基本不变 *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对流层(~10km左右)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0C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强烈对流作用 厚度随着纬度、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 对流层(~10km左右) 对流层的分层 边界层:对流层下部1~2km,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明显 自由层:大气边界层以上,地面摩擦可以忽略 近地层:从地面到50~100m左右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 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 集中了大部分臭氧:20~25km达到最大值,臭氧层 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 逆温层: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 暖层(中间层顶~800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气体分子高度电离-电离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 气温很高,空气稀薄 空气粒子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2章图形创意.ppt
- 第2讲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程与实训(AutoCAD版) 绘图基础.ppt
- 第2章智能建筑技术基础.ppt
- 第2讲20120921特征线排气系统.ppt
- 第2课 动态消息两篇.ppt
- 第2讲_空域增强(点操作)_ver2.0.ppt
- 第2课时 生活中有你.ppt
- 第2课 秋歌.ppt
- 第2节 第7法 消法 祛湿药(2.利水渗湿药).ppt
- 第2课残局兵类1.ppt
- 2025年网络文学平台版权运营模式创新与版权保护体系构建.docx
- 数字藏品市场运营策略洞察:2025年市场风险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与市场前景白皮书.docx
-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标准制定:安全防护与合规性监管策略.docx
- 剧本杀剧本创作审核标准2025年优化与行业自律.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巡逻车在城市安防中的应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docx
- 全渠道零售案例精选:2025年行业创新实践报告.docx
- 2025年网约车司乘纠纷处理机制优化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docx
- 2025年宠物烘焙食品市场法规政策解读:合规经营与风险规避.docx
- 2025年宠物行业数据安全监管政策影响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