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桥梁(隧道)管理研究会第17届年会论文集 基于远程非接触检测
基于远程非接触检测系统的世纪大桥
外观检测
蒋湘成 , 赵启林, 朱利明
(南京工业大学)
摘要: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利用脚手架或桥梁检测车到达结构表面,不仅影响交通,而且对高墩、高塔、高拱与跨线梁体等构件难以实施。本文介绍了一种远程、非接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在在海口世纪大桥上进行应用,验证了该技术具有远距离、非接触、高精度等特点,不仅能实现高塔、斜拉索等高耸结构物的检测,而且可以在跨线桥、城市高架等场合避免进行交通封闭。
关键词:桥梁检测; 远程非接触;裂缝
1 引言
随着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结构设计越来越新颖,跨度越来越大,上部结构也越来越轻柔。然而,经济的发展使得桥梁的负载越来越重,再加上桥梁设计、施工和管理中的不合理,工程地质、气候和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桥梁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内部损伤和外部变形,甚至断裂,跨塌,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Meade天文望远镜镜头,焦距近两米,在连接相机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放大倍数,从而实现远距离拍摄的需求。
自动控制模块主要部件是步进电机,可以通过编程控制二轴旋转台的转动,精度达千分之一弧度。将单反相机和CCD数字相机连接在二轴旋转台上,可以自动控制仪器系统的转动并记录旋转角度,方便现场控制与裂缝位置的计算。
测距模块是一个莱卡A5型激光测距仪,可以方便地得到测量点到含有裂缝的桥梁表面的距离。
图1 远程非接触检测系统组成 图2 测量的基本原理图
测量的基本原理见图2,根据视频成像原理以及获取的距离、角度等基本参数,可以得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为:
根据以上原理,检测系统配置了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利用该软件系统具有进行裂缝初步自动识别、在识别存在裂缝的图片上可进行裂缝宽度与长度等基本信息测量以及对测量误差进行高精度修正等功能(图3)。经过江阴大桥引桥、润扬大桥主塔、舟山桃夭门大桥主塔、乌江大桥主塔等桥梁使用与完善,该系统可在不需要桥检车或搭设脚手架的情况下对高空桥梁构件表面进行扫描,观测是否存在裂缝、空洞以及钢筋锈蚀等外观病害,拍摄外观病害的相片,并能进行裂缝宽度与长度、空洞面积与位置等几何参数的精确测量。在200米范围内可以对裂缝等外观病害进行有效观测与拍摄,在100米距离上裂缝宽度测量精度达到了0.05mm;50米距离上测量精度达到了0.03mm。
图3 裂缝宽度与长度的测量
3 世纪大桥外观非接触检测
世纪大桥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北路向北延长线上,主桥跨越海甸河,南端和建设中的滨海立交桥相接,北引桥与海甸岛海甸五西路平接。大桥全长2663.606米,其中主桥长636.60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三跨(147+340+147)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桥面宽29.8米,两侧设人行道。主塔呈钻石型,塔高106.9米,主塔基础为圆端型沉井,上口面积29.8米×18.6米,下口面积30.4米×19.2米,深40.1米,斜拉索每一单面22根,共176根。
图4 主梁、桥塔外观 图5 主梁底部非接触检测
通过检查发现本桥边梁底板状况良好,但横隔板部位存在大量裂缝,主要集中于南岸边跨3号横隔板,主跨46号至49号横隔板(跨中),北岸边跨36号横隔板,裂缝宽度在0.1mm~0.3mm之间.(图6、图7)。
图6 非接触检测仪在50米距离上拍摄的横隔板裂缝
图7 南岸边跨3#横隔板裂缝位置示意图
本桥拉索锚头状况良好,个别锚头存在漏油、锚垫板锈蚀情况(图8),总体情况较好,但拉索锚固区混凝土表面存在多处裂缝,裂缝宽度在0.1mm~0.2mm之间,个别裂缝宽度达到0.3mm(图9)。
图8 14#右锚漏油 锚垫板锈蚀 图9南岸边跨16#右锚锚固区
通过在世纪大桥的应用表明,远程非接触检测系统相对于传统检测手段在可操作性及经济性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具备远距离、非接触和高精度的特点,不仅可以避免检测过程封闭交通,而且可以实现对桥塔、斜拉索等高空构件的检测,解决了传统手段难以检测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姚冰.桥梁毁伤程度非接触快速检测系统研究技术报告. 2006
[2]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 汤广春.高速公路常见病害及检测、维修技术[J].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桥梁(隧道)管理研究会第17届年会论文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