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评价思想及观点态度
一、学习目标 1.熟悉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2.掌握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类答题规范。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主旨; 二是体味诗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还需抓住不同类别诗词的特点。 二、题目类型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主旨是什么; 5.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 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的,请你结合此诗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7.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三、解题格式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 1.概括诗歌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步骤一)+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步骤二)+通过什么手法(步骤三)+抒发什么情感(步骤四)。 2.回答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步骤一)+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步骤二)。 3.评价观点态度 ⑴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⑵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一)评价诗歌内容 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朝·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步骤一)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步骤二、三)“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 (步骤四)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 例题2.(201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例题3.(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2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2分) (三)评价观点态度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五、巩固练习: 完成《新课标》同步训练63-65页的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