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治疗进展.pptVIP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脂溢性皮炎病因及 应对策略 发病机制 皮脂溢出-脂肪酸在SD发病中的作用 证据: 婴儿、青春期及青壮年期发病 发于面部、头部和胸背部等皮脂溢出丰富区 SD患者皮肤表面脂质组成和非SD对照组的构成不同 动物实验油酸同样可诱导出头皮屑样的剥脱鳞屑 球形和限制性马拉色菌的新陈代谢会导致皮脂的组成发生改变 经抗真菌治疗后,皮肤甘油三酯含量上升、游离脂肪酸含量下降,接近正常分泌下的水平 皮脂溢出? 许多正常的青年人都有油腻的皮肤,却没有 脂溢性皮炎。 而且,部分患者前额的皮脂分泌率正常. 推测: 1、 患者并非皮脂腺的分泌紊乱 2、皮脂产量本身不是决定性的风险因 素,可能只是该病的易感因素 支持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SD)的临床症状之间关联性 1、Schuster发现:该菌可从脂溢性皮炎皮损中培养得到 2、SD症状缓解与马拉色菌数量减少平行,随着再定植而复发 3、Real-time PCR 显示在SD皮损区马拉色菌数量三倍于非皮损区 4、50例SD患者马拉色菌定植率镜检和培养阳性率74%和86%, 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为46%和44%. 5、马拉色菌数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部分患者马拉色菌的数目不比正常人高;即使 正常数目的马拉色菌也能促发患者的免疫或炎 症反应。 因此,有学者认为该病不是由于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引起,而是由于人体对该菌的异常反应所致或者马拉色菌可能只是伴随症状。 Noah对此的解释是:马拉色菌具有活性脂酶,可 将甘油三酯分解为具有刺激性的游离脂肪酸,从 而刺激皮肤产生鳞屑和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 Malassezia spp. M. globosa 球形 M. furfur 糠秕 M. restricta 限制 M. sympodialis 合轴 M. slooffiae 斯洛菲 M. obtusa 钝形 M. pachydermatis 厚皮 新加了6种(略) SD菌种 1.培养鉴定主要为糠秕、合轴和球形马拉 色菌 2.直接分子基因分析研究主要为球形、限 制、合轴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 Gupta, et al. [Med Mycol. 2001, 39: 243-51] M. globosa: predominant in SD (球形:SD中优势菌) M. sympodialis: in normal skin(合轴:正常皮肤) Nakabayashi, et al. [Med Mycol. 2000,38: 337–41] M. globosa+M. restricta: predominant in SD(球形+限制:SD中占优势) M. globosa: in controls(球形:对照组) Sandstr?m, et al. [JEADV. 2001,15 (S2): 104] M. sympodialis: in both SD and controls(合轴:在SD和对照组中) M. species in lesion and non-lesion of SD(马拉色菌属在SD的皮损及非皮损区的分布) 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 三 免疫异常(紊乱或缺陷) 1. 该病的形成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马拉色菌 抗原的反应 2. 细胞和体液免疫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生 3. 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可引起角质形成 细胞多种形态学改变、细胞因子IL-1b, IL-6, IL-8, TNF-a含量变化和细胞凋亡。 SD在普通人群中感染率约2%~4%,但国外研究显示47%的艾滋病患者可并发SD,较一般患者的脂溢性皮炎严重,且其严重程度与 CD4+细胞下降水平有关。 严重的SD通常是免疫系统异常的早期信号,据WHO推荐,SD是HIV感染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之一,提示SD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SD,often severe and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can be seen in the course of an HIV inf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sal pyramid was the first sign of HIV infection. Generalized sebo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