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心
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心 我国古代的三大学派,经学、佛学、理学,有的从这里首传,有的从这里兴盛,三者的主流均渊源于此。老子李耳曾在此做官,孔子孔丘曾前来洛阳求学。至今洛阳城还保留有孔子入周问礼处的石碑。司马光曾在此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班固著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西汉小说家虞初写成通俗周史演义--《周说》,被后世称为小说之祖;张衡创制了地动仪和侯风仪,发展了我国的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充的《论衡》,陈寿的《三国志》,杨衍之的《洛阳伽蓝记》,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是在洛阳写成的。李白也曾在此留下了豪迈的诗篇;白居易半移生计入香山,在此度过了光辉的晚年;左思在此写下了闻名四海的《三都赋》,由于人们争相传抄,于是有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东汉太学
东汉太学建筑在洛阳开阴门外,去宫八里的地方。其遗址在今偃师县佃庄乡太学村附近。 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东汉大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其后屡加扩修,规模宏大。汉帝时,太学学生达3万余人。
1949年后文物工作者对太学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发现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面积达3万平方米,西部面积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
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大学士、文学家蔡邕与司马日禅等诸儒,请求订正儒学经本文字,得到汉灵帝诏准,由蔡邕等以隶体丹书石碑46块,刻立于太学讲堂前,史称熹平石经、汉石经、一体石经或一字石经。这实际上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蔡邕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尤工隶书。他书写的熹平石经,是汉代书法艺术的总结和最高峰。石经立起后,每日观览摹写者众多,出现车乘日千余辆,填塞阡陌的盛况。
曹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重兴太学。至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在太学刻立石经28块。相传为邯郸淳等所书。史称正史石经或魏石经。因它的每个字都是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所写,故亦称三体石经域三字石经。
在太学遗址及其附近,1949年前后曾出土不少汉魏石经残块。其中熹平石经约计8000余字,正始石经约计2500余字。石经在统一儒学诸经版本、保存文化和传播文化方面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书法等有重要意义。
1931年,在辟雍遗址中发现古代石碑一方,通高3.22米,宽1. 10米,厚 0. 3米,正面额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成德隆之颂等字,即著名的西晋三临辟雍碑。
创建于 1900多年前的国立大学--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太学,在我国,以至于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像东汉太学那样规模宏大、师生众多,在当时世界上是仅见的。
东汉灵台
在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今堰师佃庄乡岗上村与大郊碧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巍然耸立,古老的洛河,沿着它的北部流去,极其雄伟壮观。这便是中外瞩目的东汉灵台遗址。
陆机《洛阳志》载: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大道东是明堂,道西是灵台。经1974年发掘,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东西有夯筑的墙垣,墙垣内的中心建筑就是人们今天尚能看到的这座夯筑高台。它在地面之下的台基长宽各约50米,地面上现存之夯土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约41米,残高约8米余。
在夯土高台四周,各有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周围原系环筑回廊。
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间建筑,每间面阔5.5米,建筑的后壁与第一层回廊之后壁相同。
上层平台西面,与其余三间不同。它是在原五间建筑的后面,又向内加辟内室,进深约2米,外室与内室以土墙相隔。这个内室很可能就是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晋书·天文志》)的密室。
灵台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形制应是上平无屋,灵台四周的建筑,则应是观测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衙署。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台共有43人供职,除丞一人总掌全台工作外,尚有14人候星,2人候日,3人候风,12人候气,3人候晷景,7人候钟律,另有一人为舍人。像这样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分工明确的天文观测台,在当时世界上是少见的。
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不仅写出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和《灵宪图》(《灵宪图》是我国最早的一张星图)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妙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安放在灵台上。公元133年、135年、137年洛阳连续发生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均有显示,契合无异。公元138年,它还准确地测报了发生于千里之外陇西的一次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它早于欧洲的第一台地震仪(公元1880年)1700多年之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一(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七(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九(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三(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二(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五(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八(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六(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十一(含答案).doc
- 天津市2015职高对口升学英语一轮复习试题十(含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