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哈医大二院 心内科 孙 勇 大学时代貌不惊人的我 去吉国手术 先心病义诊筛查 先心病义诊筛查 先心病义诊筛查 起搏器植入方法 临时起搏器:起搏电极送入途径包括经皮、经食管、经胸壁穿刺、开胸心外膜和经静脉5种。 永久起搏器 静脉选择: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导线电极固定:RV电极固定于RV心尖部肌小梁中;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LV电极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 起搏器的埋藏:胸大肌筋膜层做一囊袋 术前准备 收集临床资料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口服华法林至少停三天 术前6-8h禁食 术区备皮 建立静脉通道 术后处理 观察心律、血压、局部及全身反应,记录12导EKG; 平卧24-48h 预防应用抗生素 起床活动后拍片 伤口护理 随访及程控 随访时间:术后1、3、6个月各一次 随访内容:病史、体检、Holter、X线片 程控 目的:充分发挥起搏器最大生理功能,最大限度提供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节省起搏器能源。 常用程控参数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与植入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感染、局部出血、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 与脉冲发生器有关的并发症 局部肌肉跳动、起搏感知功能不良、电池提前耗竭 与电极导线有关的并发症 脱位、心脏穿孔、膈肌刺激、导线折断或绝缘层破裂 与起搏系统有关的并发症 起搏器综合征、PMT RF靶点 PCI的适应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型ACS 经积极药物治疗后仍有顽固或反复发作心绞痛伴ST段压低0.2mv 心衰或进展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急性STMI 直接PCI 溶栓禁忌症患者 发病3h 心源性休克,75岁,MI发病36h,休克18h。 PDA封堵装置 PDA介入治疗 适应证 禁忌证 ASD介入治疗 适应证 禁忌证 心导管射频消融 RFCA 概 述 心内标测定位,应用高能电流等 方法,使得该区域心肌坏死或损坏, 达到根治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 消融导管技术 大头远端电极 4mm和5mm的电极头 *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传统的概念 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RFCA for AF) 并发症: 射频消融并发症较少,有些与操作技术水平有关,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与栓塞、主动脉瓣穿孔、出血、肺静脉狭窄、血气胸、心肌损伤,严重的有心房、心室壁穿破以至心包填塞等。 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可防止血栓形成。 心导管射频消融 RFCA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确诊的唯一金标准! 1.PTCA 2.冠状动脉支架术 3.高频旋磨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4.冠状动脉内定向旋切术; 5.腔内斑块切吸术; 6.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7.超声血管成形术; 8.冠状动脉内血栓去除术 主要PCI技术 急诊冠脉造影有关常规: (1)服药:尽早嚼服阿斯匹林300mg、氯比格雷(玻利维或泰嘉)600mg。 (2)病房接诊医生及时向导管室回报急诊化验结果。 (3)急诊手术前抽血(同择期造影,包括查HIV、肝炎七项、梅毒)。上述经血液传染性疾病指标未回报时,须经家属签字同意,并认可术后一切血液检查结果与导管手术无关。 (4)危重病人术前、术后需由医生陪同护送,途中带除颤仪。 PDA封堵 * * The first implantable pacemakers, developed in 1960, were asynchronous pacemakers, i.e., pacing without regard to the heart抯 intrinsic action (VOO). Single-chamber 揹emand?pacemaker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60s. In 1979, the first dual chamber pacemaker (DVI) was introduced, followed closely by the 1981 release of the first DDD pacemaker, the Versatrax. The first single chamber, rate responsive pacemaker, Activitrax, was released in 1985. Today, dual-chamber pacemakers use rate responsive pacing to mimic the heart抯 rate response to provide/meet metabolic needs, most rece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