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计划声音艺术单元-广东美术馆
青海计划“声音艺术单元”
“在”青海:现场即剧场
文/张安定
现场,不能被想象。在青海,我们双脚在地,头顶着天,打开所有感官去聆听。我们知晓当地声响环境的丰富,多样、独特和流动。我们和人群、空间、声响,和社会情境在一起。
现场,有关存在和参与。我们知道这是随时消失的现场。现场即剧场。在青海,我们是游客,观众,也是场中人。回到北京和广州,当我们回放几十个小时的青海录音,很多声响正在千里外重复,变化,消失。我们永远赶不上,但我们曾经在,我们仍有机会表达。
现场,与意图有关。在青海,我们思考聆听对象和聆听行为。我们实践行动录音与声响即兴写作,尝试重塑声响-影像-认知之间的关联。
不在青海:悬浮景观与城市微观声响地理
西方当代艺术中,声音艺术更多以装置形态进入到美术馆体制。声响被看成是自然和科技的产物,被看成是通过一些界面和机制重塑,以不同方式在空间和观众互动。这是一种相当程度剥离了声响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聆听可能,剥离了声音本体时间线性,归属于当下美术馆体制的声音艺术。
我们实践实地录音(field recording)。正如姚大钧所说,中国的激进实地录音艺术,是一种反唯物主义,反自然音景的极端人本主义取向与文化关注。作为研究辅助性资料,人类学研究者曾录音记录不同种族的丧葬祭祀,音乐舞蹈,民族语言等。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基于对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声响同质化反思,强调对文化的保存,主张声响生态学意义上的实地录音,带来了大量反工业化的自然音景。
但剧烈变迁的中国有不同的景象。过去多年,姚大钧的中国声音小组,倡导关切中国人文环境和人本声音实体,关注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和内在空间的声音现象,对各地的声音实体进行监听/采集/整理/分析/保存/解构,以及重新语境化,同时高度尊重声音本体。
三年前,钟敏杰,林志英,陈钢,覃岛和我以21楼的名义,在广州沙面惊艳会K歌会所——一个特定的无差别城市内部空间,定制邀请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参与聚会,以实地录音和影像,将广州城市空间的物理、心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复构性,再次浓缩释放。之后,我去了北京。21楼还未曾来得及按照设想,在网吧和教堂等再次实现我们的空间复构与穿越计划。
敏杰和阿英拿起麦克风继续穿行在广州大街小巷。他们发表合作双唱片《悬浮景观》,观念兼顾声音本体,抽象而细微,呈现流动的、不断重构的城市空间声响和人本声响。2007年开始,他们以“PlayBackUnit”(拍背有理)两人组形式,高频率地在城市进行日常声响游击战,持续用blog释放对城市的日常聆听。
同时,过去两年我探索“听不见的城市”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权力与资本逻辑,在实地录音实践中梳理城市物理和社会空间的变迁,寻找城市声响构建的历史谱系。2007年,从雍和计划到大声展的RYC计划,我又试图将这种城市声响的政治学聆听路径,转换为城市微观声响地理实践——行走/研究/听音,通过微观的地点(place)与空间(space)的融合,触及情感与记忆,将宏大逻辑转化为众人可参与的日常实践,转变为公共平台可分享和探讨的话题,并最终成为批判的力量。
在青海:行动录音与声响即兴写作
在青海,我们重新聚集。我们重新开始。
我们秉持但不坚守宏观分析逻辑。我们相信,任何现场,即是剧场。当我们开始介入,无论使用什么媒介,我们便在剧场之内。我们参与剧场。我们主张观念性的行走与聆听实践。我们称之为行动录音。从学术角度来说,行动录音的实践规则,倾向人类学,观念考察则多以社会学和政治学为支撑。
实地录音也叫Phonography,希腊语,意为声响写作(sound writing)。我们把行动录音视作即兴的声响写作。剧场具有宏观的可预见性、类型性,但更充满偶发性、事件性、不可复制性。我们闯入了当地,实地进行声响写作。这类似一种快速的素描。
在青海,我们走过玉树、西宁,还有格尔木。我们去过盐湖、戈壁、牧场、黄河,我们跟自然一起。我们还穿越街道、公路、公园、集市、学校、商店、广场、火车站、清真寺、佛教寺庙、毡房,我们跟人群在一起。
在青海,我们观察、抽取、记录。割裂某些东西,抽象某些东西,又去掉某些东西。我们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空间的流动,聚集或分散的发声。行动录音涉及大量个体语言。混杂的藏语、青海话和普通话。人的语言和行为,产生了大量具有情感的,个体对社会想象的声响。这些声响具有不可复制的剧场感。
我们考察人本发声的社会情境、空间环境、情绪状态。我们聆听情绪,聆听个体表达、集体想象和隐藏的秩序。我们聆听不同语言之间的合唱与差异,聆听隐藏的权力秩序。我们体会海拔高度,空间环境和声响密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公共空间流连转换,尾随人群,不断游击。
这是剧场,我们在其中,参与其中,同时随时准备介入与激发。有时候,我们直接参与场景。在塔尔寺,我们组织一群导游,割断场景与个体发声,聆听导游的语系与个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