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与中医药研究.pptVIP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仪器分析与中医药研究

仪器分析与中医药研究 邓翀 一、分析的内涵 对于中医药研究来说: 机体自身状态分析 分析 中药化学属性分析 中药生物属性分析 数据分析 中药化学属性 化学成分分类学表征 中药化学成分的全息表征 对应功效的化学表征 复方配伍的化学表征 中药生物属性 中药传统的临床功效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临床的诠释 中药功效的趋向性研究 数据分析 药效指标表达的非线性,指标与指标之间的不连续性 药材化学表征的个体差异性,炮制前后的不一致 中药多成分体内代谢规律 药效和体内代谢成分的相关性 分析的根本法则 还原 尽可能的如实准确的反映中药化学成分组成结构 如实还原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 分析的前提(中药) 1.准确称量 手套 漏斗 称量纸 2.样品处理 补重法 浓缩定容法 3.方法学建立 标准曲线 精密度 稳定性 重复性 绝对回收率 回收率 质控样品 相对回收率 此外还有系统适应性,最低检测线,最低定量限 样品测定1 测定值范围 样品的计算方法 数值的评估 样品测定2 外标标准曲线法 外标一点法 内标一点法 内标标准曲线法 归一化法 外标法 用待测组分的纯品作对照物质,以对照物质和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称为外标法。 工作曲线法 外标一点法 它不是把标准物质加入到被测样品中,而是在与被测样品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单独测定,把得到的色谱峰面积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比较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工作曲线和回归方程-------区别与联系 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内标法和外标法---------区别与联系 二、中医药研究关键问题 中医证候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药效评价方法 体内代谢规律 中医证型 证型的外部特征 证型的动态性 证型的夹杂 药效物质基础 化学指纹图谱 血清指纹图谱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评价 菊三七止血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 清络方活性部位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质量评价模式 代谢规律 肠道菌群代谢 肝脏代谢 肠道菌群法研究延胡索、白芷配伍对 延胡索乙素代谢的影响 目的:考察大鼠肠道菌群对延胡索总碱(TA)中延胡索乙素(TET)的代谢情况及白芷香豆素(Cou)和白芷挥发油(VO)两种提取物与TA配伍对延胡索乙素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探讨元胡、白芷有效组分配伍规律。方法:分别将TA,TA-Cou,TA-VO,TA-Cou-VO 4组药物与新鲜配制的大鼠肠内容物混悬液在37℃孵化,采用HPLC-FLD测定孵化不同时间大鼠肠内容物混悬液中TET的浓度。结果:TA-Cou组明显减缓了TET的降解速度。结论:从代谢的角度证实了元胡白芷配伍的合理性。 作用机理 器官层面 组织层面 分子层面 中医药研究的方法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中医证型 代谢组学 药效物质基础 指纹图谱 化学分离与分析 药效学对应评价 作用机理 组织切片 分子网络通道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 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