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教育课程简报事3远航中的历史教训 - 大华技术学院选修课程:跟着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補助計畫課程 課程名稱:跟著鄭和下西洋 正確認識鄭和歷史的教訓 教師 賴進義 大華技術學院 通識中心 選修通識課程 2009/09/11 鄭和歷史的教訓 鄭和於15 世紀上半葉( 1405-1433 年)率領大型艦隊及眾多官兵七次下西洋,其時間跨度之長、到達地域之廣、動員人數之眾絕對是中國及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但這件大事不久便因中國朝廷的海禁政策而為人所遺忘;鄭和的壯舉似乎也不曾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重大的影響。翻閱各國出版的世界通史,每一本都述哥倫布、達伽馬及麥哲倫的航海事蹟,而沒有幾本提到鄭和的航海或其出使南洋西洋的影響。 如果客觀地從世界各種文化及各地區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們應該承認這樣一個論述:鄭和七下西洋並沒有在中國本身歷史發展中佔據支配性甚至是主流的地位,因為當時的中國既不以對外貿易為重,更毋須佔領海外領土以進行移民及掠取資源。同時,因為鄭和奉行明朝的和平外交路線,他的艦隊所到的地方,也因此沒有受到武力衝擊而改變了其後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軌。換句話說,鄭和七下西洋雖是前所未有的壯舉,但對整個世界來說,它顯得很平靜。它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不曾產生它之前的成吉思汗西征或是它之後的哥倫布發現美洲那樣的震撼。 但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遠洋航海,始於漢,盛於宋、元,至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而攀登頂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地就是印度洋,最遠到達阿拉伯海的波斯灣、紅海的回教聖城麥加和非洲東岸,但未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海域。鄭和最大的貢獻是促進了海上朝貢貿易、印度洋周邊廣大區域內的睦鄰外交,和直接進行了和印度文明及伊斯蘭文明間的相互接觸與交流,以及透過印度洋,獲得後來認識歐洲文明的機會,為古老的中國開啟了一扇能真正張眼探索「西」方世界的海上窗戶。中國進行海上「朝貢外交」與「朝貢貿易」就是納貢「通商」:海舶貿易、貨通有無等。但中國沒有產生像後來西方海權那樣尋找「新地理」、追求「新殖民地」和擴大「宗教(基督教)影響力」的這種動機。 鄭和遠航不僅拓展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增進了中國人對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瞭解,間接也獲得接觸到漸趨興盛的歐洲新文明的機會。是中國人第一次透過海上展望世界,對開啟後來中國的命運有其歷史意義。鄭和遠航也反映了東亞世界與回教世界所曾有過的一段歷史關係。這種關係是人民交往、宗教交流、文化接觸、商品貿易、貨通有無的和諧關係,是一種親切的接觸,而不是敵視的對立。相較於前此基督教世界的十次「十字軍東征」,東亞世界與回教世界確實比較和平共處。 在古代與中世紀,中國有兩條與歐洲貿易及文化往來的紐帶。其一是歷史長久,聲名最盛,以長安為起點,西向穿越沙漠、雪山、草原以抵西亞的「陸上絲綢之路」;另外一條就是以廣州為出海港,經南海,過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以達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論名氣,前者比後者大;若論沿用時間之長,往來貿易量之大,在世界文化交流上的貢獻及在宗教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則海上絲路比陸上絲路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鄭和就是這條東方海上絲路最後的代表人物,十五世紀之後,世界性的新航路取代海上絲路,而中國卻開始鎖國,於是海上勢力逐漸萎縮,十七世紀後完全落入西洋海權手中。西洋海權隨後挾船堅砲利,從西向東,縱橫七海,無利不爭,無孔不入,新興資本主義與新帝國主義相繼而生,最後帶來了中華帝國的土崩瓦解! 西方歷史學家把鄭和下西洋的終結看成是「中國文明」本身在歷史上的轉捩點。從此以後中國人變得更加「虛偽」和「墮落」,重詩文、哲理、書畫,而輕技藝、強身、政治與大海。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的死標誌著中華帝國一個輝煌時代的結束;風光的通商貿易,四海揚帆已成過去,蓬勃冒險犯難的精神湮滅,強勁的行動一去不復返。軍威日竭,禁海閉關日盛,一個偉大的文明幾乎枯萎。 不愛海洋的民族? 太平洋千古不息的藍色波濤,一直在默默地召喚這個躺在大陸上的古老民族,偶爾也引起過它的激動,把它的航船一直牽到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然而,蔚藍色海洋的吸引力,比起那黃色的土地來,畢竟要微弱多了。 ──河殤 結 語 15世紀,海洋曾經同時給予中國和西方機會,台海恰也恭逢其盛。 鄭和浩浩蕩蕩的七下西洋,彷彿是七場海上大秀,只留下幾聲讚嘆、幾聲惋惜。 西方探險家的幾艘小船,卻改變了整個世界。 身處鄭和開始與結束海上大秀邊上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場大戲? 資料來源 簡報內容文字主要參加香港城市大學張信剛教授「論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世界態勢」一文,及台灣龍村倪教授, 「從鄭和遠航談中國科技文明中的伊斯蘭因子 」,歷史月刊 210期 ,2005/07/28。 * * 2009/08/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