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他牺牲了 他牺牲了 资料 史沫特莱(1890—1950)美国女新闻记者、作家。生于密苏里州工人家庭,靠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1934年底,以英国《曼切斯特卫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参与创办英文《中国呼声报》。1937年春到达延安,后赴抗日战争前线报道战况。1941年9月回国。病逝后骨灰移葬中国。 结 束 9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导入 ●识字 ●阅读 ●练习 9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导入 ●识字 ●阅读 ●练习 导入 史沫特莱和沈国华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深入到鄂(è)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采访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英雄事迹。 新四军派了一个小勤务兵当史沫特莱的警卫员,兼(jiān)着照顾她的生活。勤务兵叫沈(shěn)国华,是个十二三岁满脸稚(zhì)气的孩子。 沈国华虽然年纪小,却忠于职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白天,他为史沫特莱端茶送水,把住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夜晚,他陪着史沫特莱采访,一进屋就到灶膛里烧木炭(tàn),把屋里烘得暖暖和和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尽管亲人远在地球的另一边,史沫特莱在新四军的驻(zhù)地,仍然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这位美国妇女很快就喜爱上这个中国孩子,一有空就教他识字,教他读报,告诉他世界上的一些大事。 一天,李先念司令员邀请史沫特莱赴前线采访。沈国华要求一起上前线,但因为他太小,上级没有同意。 第二天一清早,史沫特莱一行刚骑上马出发,就听见后面传来急促的呼喊声和马蹄声:“等一等——”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沈国华全副武(wǔ)装赶上来了。他为了能到前线照顾史沫特莱,特意到李先念司令员那儿去求情。李司令员见这小战士挺精明能干的,就破例(lì)批准了。 出发后第三天夜晚,他们同日寇巡逻(luó)队遭遇了。负责掩护的警卫排长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命令沈国华保护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隐蔽到山林中去。 战斗在激烈进行着。沈国华趴在山丘上,端着小马枪,掩护史沫特莱潜伏到树丛中。他睁大机灵的眼睛,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直到鬼子兵渐渐远去,才安下心来。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却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原来,马夫为了保障史沫特莱的安全,转移到山窝里的一座破砖窑里藏起来了。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从这以后,史沫特莱更喜欢沈国华了,她想采访结束后带他离开条件艰苦的边区根据地,先送他到城里的学校读书,然后送他到美国深造,将来从事科学研究。 史沫特莱把自己的想法向李先念司令员作了汇报。 司令员同意了,不过,最后得由沈国华自己决定。 一听要去大城市读书,还要去外国学习,沈国华高兴极了。他的爸妈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如今有个从天而降的外国妈妈了,而且要带他出国,怎不叫人乐开怀呢? 不过,作为战士,他忘不了战友,忘不了战场。祖国还在遭受日本鬼子的蹂躏,战友们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前线正需要战士,此时此刻,怎能离去呢? 几天以后,史沫特莱就要告别边区根据地了。沈国华呀沈国华,你会走吗? 正当史沫特莱盼望的时候,沈国华跑来了。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史沫特莱乘着小船离开鄂豫边区的那天,李先念司令员牵着沈国华来送行。船走出很远很远,沈国华还沿着湖边跑着,他挥着手,边哭边喊:“妈妈!妈妈!” “儿子,我的好儿子,妈妈会来接你的!”史沫特莱也站在船尾不停地扬手。 几年以后,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升起,史沫特莱又来中国访问,并来寻找她的“儿子”。可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再也找不到沈国华的身影,他牺(xī)牲(shēnɡ)了,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深入到鄂(è)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采访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英雄事迹。 新四军派了一个小勤务兵当史沫特莱的警卫员,兼(jiān)着照顾她的生活。勤务兵叫沈(shěn)国华,是个十二三岁满脸稚(zhì)气的孩子。 史沫特莱为什么会有个中国儿子?“中国儿子”为什么要打引号? 沈国华虽然年纪小,却忠于职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白天,他为史沫特莱端茶送水,把住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夜晚,他陪着史沫特莱采访,一进屋就到灶膛里烧木炭(tàn),把屋里烘得暖暖和和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尽管亲人远在地球的另一边,史沫特莱在新四军的驻(zhù)地,仍然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这位美国妇女很快就喜爱上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