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7讲需求者行为(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济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ppt

第7讲需求者行为(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济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讲需求者行为(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济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需求者行为 需求者行为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第七讲 需求者行为(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济运行机制之二)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王水雄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值得解释的经济生活现象 人首先是消费者! 为什么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店子的生意特别红火,另一个店子的生意却特别差? 《流星花园》、《潜伏》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红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韩剧为什么这么火? 最大化选择?消费者是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的?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本讲结构 一、消费者剩余:从个人到市场 二、地位与消费者剩余:外部性探讨 三、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四、引入社会互动的分析 利他行为、嫉妒、挤兑、比大比小:相对地位问题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1.1消费者剩余 愿付出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 Q P O P’ S’ P” S” “当需求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时,使用需求曲线下面、价格线上面的区域来测定消费者剩余。” Q” 实际支出 Q’ 实际支出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1.2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许多人的需求总和起来的,是个人需求的加总。 社会学式的疑问:个人需求可以简单加总吗?抽象人概念。 Q P O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1.3从个人到市场的过渡问题 “当许多个别加起来之后,消费者剩余度量了消费者在一个市场中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总收益”。“为了计算一个市场中的总消费者剩余,我们只要找到市场需求曲线下面、价格线上面的区域就行了。”(页99) 消费者剩余一旦从个人引申到市场,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简单地以加总来度量、来画图,从而实现分析从个人到市场的过渡,这就限定了分析的层次是在总体层次上的。这实际上十分容易使自己的分析犯错误。因为经济学对消费者常常却又是当作个体看待的。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1不同地位与消费者剩余 收入、社会地位都会导致需求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者剩余。 购买某一商品在总体上得到的改善程度有时候是与该商品所能排除的消费者的数量有关的——特别是炫耀性消费。 Q P O 消费者剩余 P0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2网络外部性探讨(一) 简单模型假定:人们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是彼此独立的,不直接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 事实是:个人需求常常受到他人需求的影响,如,同学、朋友、影视明星的影响。是为需求的网络外部性。 需求网络外部性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因他人在场或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则网络外部效应为正;(引体向上) 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因他人在场或需求量的增加而减少,则网络外部效应为负。(女士用餐)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2网络外部性探讨(二) 攀比效应或示范效应作为网络外部正效应的一种形式。 Q P O Ds1 Ds2 Ds3 Qs1 Qs2 Qs3 P0 这里S1S2S3。可从两个角度解释:(1)行为者三种情况下所在群体是同一群体,群体在特定商品需求量上,第1种情况小于第2种情况,小于第3种情况。(2)行为者三种情况下所在的群体不一样。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2网络外部性探讨(三) 攀比效应的另一种图示 他人需求 O 行为者的需求 其他条件不变,行为者的需求因他人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迅速飙升。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2网络外部性探讨(四) 荣耀效应:网络外部负效应的情况。这个社会有追随潮流者,也有不断标新立异者。 Q P O Ds1 Ds2 Ds3 Qs1 Qs2 Qs3 P0 这里S1S2S3。可从两个角度理解:(1)行为者三种情况下所在群体是同一群体,群体在特定商品的需求量上,第1种情况大于第2种情况,大于第3种情况。就消费者而言,他的需求却减少。(2)行为者三种情况下所在的群体是不一样的。群体1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大于群体2,大于群体3。就消费者而言,他的需求减少。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2.2网络外部性探讨(五) 参照群体!社会学的看家本领之一。 参照群体是什么?选择群体还是改变自己?“树挪死,人挪活”。 首先同自己认同的群体比,然后同比自己高的阶层比。[猴子爬树] 为什么攀比,为什么卓尔不群?[爱因斯坦] 你们都有了,我就是没有,怎么解释?[时尚问题] 分层清晰否?多元化?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 [名牌] 身后想像力、后人的评价?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3.1效用无差异曲线 商品组合和无差异曲线。偏好的简化。 商品2 O 商品1 U3 U2 U1 假定:(1)多比少好。U3U2U1 假定:(3)可传递性。AB,BC于是AC。 假定:(2)充分性:A≥B、B≥A,A=B必取其一。 经济社会学 需求者行为 * 3.2预算约束与最大化(一) 预算约束: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