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者:寒亭中心小学 朱传胜 (该作品荣获2008年宣.DOC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者:寒亭中心小学 朱传胜 (该作品荣获2008年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者:寒亭中心小学 朱传胜 (该作品荣获2008年宣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者:寒亭中心小学 朱传胜 (该作品荣获2008年宣州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征文评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选手号 1 2 3 4 第一组 20秒 18秒 25秒 第二组 17秒 19秒 15秒 21秒 2、讨论数据 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