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传统游牧走向定居游牧.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传统游牧走向定居游牧

从传统游牧走向定居游牧蒙古族早期的游牧方式是“天牧”,即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流动。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一年中要根据气候变化对放牧地进行季节性的更换,以轮牧方式保护草场的持续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时期,青海牧区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1984年以后随着草山承包制度的实行开始定居游牧,延续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游牧方式被彻底改变。 一、草场资源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有高山、大谷、丘陵、滩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降水少,寒冷干燥,多大风、大雪天气,即使在7、8月的夏季,早晚的温差也大。草场类型比较单一,有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甸类、沮洳草甸类、疏林草甸类五大类型,草质较好,草场优良程度属一至三等,优良牧草种类虽然不多,但营养成分较高。全县草场主要分为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牧民称“夏窝子”、“冬窝子”,春季草场为过渡性草场。夏季草场一般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夏季正是牧草生长的旺盛季节,雨水多,空气湿润,蚊蝇稀少,是抓膘育肥的黄金季节,但利用时间仅有119-148天。冬季草场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甸地区,避风向阳,温暖少雪,利用时间长达190-222天,但冬季草场的牧草营养成分低,一旦发生雪灾就会损失惨重。春季草场作为过渡性草场,利用时间仅24-30天。由于夏短冬长的气候特点,造成夏季草场利用不足,冬季草场压力过大。 畜群是牧民的资本,畜群的多少是牧民家庭生产能力的体现。河南县蒙古族饲养的畜类组合以羊为主,其次是牛和马。欧拉羊是河南县的支柱畜种,属小尾藏系绵羊的一个类型,体质坚实,肉质细嫩。河南县蒙古先民迁徙青海河曲地区时,携带有大量蒙系羊,河南地区的欧拉羊含有蒙系羊的血统,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苏乎娄”,意为蒙古羊。河南县的河曲马是国内优良的马种,与新疆伊犁马、内蒙古三河马并称中国三大名马。河曲地区历来是青海养马业发达的地区,河曲马历史上称为吐谷浑马,公元4世纪初,驻牧于河曲地区的吐谷浑人引进波斯种马与土种马杂交,提高马种的质量。蒙古军进入青海时,也带入蒙古马等优良马种。河南县的赛尔龙乡、柯生乡、河曲种马场马匹质量最好,在牧区举办的赛马会上,河曲马常常为河南县争得荣誉。但是现在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设备已经代替了马匹,马的用处少了,牧民养马也比过去少。牦牛是高原特有的古老牛种,对于高原寒冷、缺氧的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河南县的牦牛属于青藏高原青南牦牛型,体型深长,骨粗壮,是牧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草场是牧民赖以生活的基础,草场纠纷是牧民的主要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县与周围藏族在草场边界问题上也时有矛盾发生。泽库县孛乃亥与河南藏阿柔部落纠纷长达多年,1954年7月泽库和日与河南柯四木因偷窃牲畜发生械斗,最终调解处理。[1]甘肃夏河县与青海河南县、泽库县、循化县三处的纠纷,1983年经十世班禅大师在家乡循化县文都乡主持调解,达成了协议。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尼玛乡与河南县柯生乡,围绕前滩和后山两处共约60万亩的草山,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争斗。1984年在甘肃、青海两省领导和贡唐仓大师调节下,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前滩草山划界协议书》。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拉仁关乡、尕海乡与河南县赛尔龙乡在夏尔子沟(又称安拉让)的边界草山争执,是甘青边界纠纷中的“老大难”问题,1988年7月16日和1991年9月7日,发生了两次大的群众性械斗事件,1991年,甘青两省政府按照双方群众的意愿,正式邀请贡唐仓大师全权处理了这一地区的边界草山争议。 解放前夕,河南县草场面积1164.5505万亩,自50年代至80年代末与周围州县草场纠纷不断发生,大的群众械斗达13次之多,最终划出草场9处,总计193.7784万亩。1958年将宁木特公社翁保沟、智后茂公社纳木翁滩分别划给了同德县、泽库县,先后签订了河南县柯生公社与甘肃省玛曲县尼玛公社关于祖哈―尔盖什那休玛地段草场争议的协议(1960年)、河南县柯生乡与甘肃省碌曲县尕海乡关于石冒地区草场争议的协议(1962年)、河南县碌曲乡(达参)与甘肃省碌曲县麻爱乡关于周可河地区边界纠纷问题的协议(1962年)、河南县宁木特乡与同德县河北乡关于迪日公玛地段草场争议的协议(1962年)、河南县宁木特乡与玛沁县拉加乡关于德库乎地区草场争议的协议(1963年)、河南县宁木特乡与玛沁县拉加乡关于塔麻沟地区草场争议的协议(1969年)、河南县柯生乡与甘肃省玛曲县尼玛乡关于乌尔哈斯滩南滩地区草场争议的协议(1984年)等七个协议。[2] 二、游牧方式的转变 1958年民主改革后,河南县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实现人民公社化,牧场性质集体所有,牧工个人包公包产,按劳分配。打破原有部落、族份界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