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中晚稻新品种黄华占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docVIP

优质中晚稻新品种黄华占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质中晚稻新品种黄华占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中晚稻新品种黄华占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优质中晚稻新品种黄华占的主要特征特性、在益阳的生产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黄华占;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37-1 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感温型常规水稻品种,2005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中稻品种审定(湘审稻2007018)。该品种于2006年由湖南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引入益阳市作中稻开展生产试验,表现出丰产、稳产、米质优等特点,受到生产农户和大米加工企业的青睐,并逐步作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试验种植,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2009-2010年该品种在我市作中晚稻的推广面积年均达1.2万hm2以上,成为益阳市中晚稻组合的主推品种。 1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5年参加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每667m2产量547.8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2.7%,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每667m2产量538.4kg,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每667m2产543.1kg,较对照增产6.9%,日产量3.98kg,比对照高0.2kg。2006年在我市迎风桥镇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参加一季晚稻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71.5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居参试组合第二位。2007-2010年该品种在我市南县、大通湖、沅江、赫山等地示范种植,一般每667m2产量水平在550kg左右,高产丘块每667m2单产达650-700kg。全国种粮标兵郑四海2009年在南湾湖农场连片种植750hm2,平均产量达每公顷9600kg。因稳产高产、抗逆性好受到生产农户的欢迎,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到2010年达到1.2万hm2以上。 2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感温型常规稻品种,在我省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6d左右,作双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约128d。株高约92cm,株型紧凑,叶下禾,植株整齐,分蘖力中等,多穗型,抽穗整齐。叶色浓绿,叶片细长,剑叶短直,落色好。粒细长,着粒密,千粒重较小。湖南省中稻区试结果:每667m2有效穗17.4万穗,每穗总粒数157.6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3.5g。抗性:叶瘟4级,穗瘟9级,高感稻瘟病;抗寒能力较强,抗高温能力较强。米质:糙米率81.1%,精米率73.5%,整精米率69.1%,粒长6.6mm,长宽比3.5,垩白粒率4%,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79mm,直链淀粉含量16.0%,蛋白质含量8.0%,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达到我省二等优质米标准。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 我市作中稻宜4月中旬播种,作一季晚稻宜5月下旬播种,作双季晚稻宜6月12-14日播种,避开抽穗扬花期低温冷害和高温危害,确保安全齐穗。每667m2秧田播种量15-20kg,每667m2大田用种量2-3kg,育秧方式可采用湿润育秧和旱育软盘抛秧,秧田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m245%的复合肥25kg在播种前均匀撒施,烯效唑浸种或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在2叶1心时每667m2秧田施尿素4kg作“断奶”肥,移栽前6d每667m2施45%的复合肥10kg作起身肥,移栽秧龄最好不超过30d。 3.2 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中稻和一季晚稻田一般掌握20×18cm或21×17cm规格,每亩种植1.6-1.8万蔸,每蔸4-5苗,总苗数8万左右; 双季晚稻田种植密度13.3-16.5×20cm,每蔸5-6苗,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 3.3 科学运筹肥水 该品种耐肥抗倒性较强,可适当提高施肥水平,采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作中稻栽培时因全生育期长,要增加中后期的施肥比例,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中等肥力水平稻田每667m2产600kg的施肥标准为:每667m2先施土杂肥1000kg或者沤熟的畜禽粪便100kg,施过磷酸钙25kg,碳酸氢铵30-40kg作基肥。插秧后4-5d施促蘖肥,每667m2施尿素6-7kg,氯化钾7-8kg(同施除草剂)。插后12-14d看苗补施壮蘖肥,每667m2施尿素4-6kg、氯化钾4-5kg或复合肥15kg,田间肥力充足时可不施壮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在晒田结束后复水时(移栽后40d左右),每667m2施尿素5-6kg、氯化钾3-4kg作复水肥。水分管理方面,提倡“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露田,苗数高峰期适度晒田,水层扬花,干湿交替到熟,收获前一周内断水”的原则。 3.4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我市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和二化螟、三化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