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加强对日公共外交势在必行.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强对日公共外交势在必行

加强对日公共外交势在必行【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对日本开展“民间外交”促使两国人民加深了理解,并为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提供了平台。如今,面临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还尚未完全复苏的日本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并提出“中国威胁论”,而日本民众也逐渐表现出对华民意冷漠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对日采取“公共外交”策略,通过发挥华侨华人、非政府组织、媒体等的作用,加强两国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从而为两国塑造一个互信互惠的合作发展环境势在必行。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日本 2010年8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产出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日本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0.4%。①中国也因此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日本《朝日新闻》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50?的日本人认为GDP被中国超过是件大事。除此之外,两国之间屡次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也昭示了中日两国由于经济发展、历史问题等原因存在着各方面的矛盾与摩擦,而目前日本国内由于经历了海啸、核泄漏等事件造成经济不振,国内怨声载道,所以大有可能将矛头引向中国,再次宣扬“中国威胁论”,以此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我们在两国发展进程中所需要警惕的。面对这种可能对两国关系发展存在潜在隐患的状况的发生,在两国政府层面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需要加强与对方国家民众的交流与理解,即采用公共外交的方式加深彼此的信任,减少猜忌与误判,从而促进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 一、对日开展公共外交的现实紧迫性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早在1965年就由美国学者格里恩创立,在冷战时期被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作为向对方阵营的公众进行“舆论宣战”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曾一度“销声匿迹”,而在2001年发生“911”事件之后,公共外交又一次被全球范围内的国家所重视,原因在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已经成为一国发展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而公共外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本国政府与他国民众的一系列沟通、互动影响他国公众舆论,获取民心,从而为本国发展赢取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公共外交区别于传统政府外交的根本就在于将公众纳入到外交的范畴中,而不是纯粹的官方之间的往来,但也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民间交流,简单的说,公共外交的主体是一国政府,而客体则是对方国家的公众。 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失去的十年”使得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民众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国内矛盾在邻国中国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激烈,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也因此受到国内发展环境与国际社会的重重阻碍,种种因素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心理变动,由之前以繁荣的经济自居于“亚洲第一”的心态将中国作为“等而下之”的国家到现在不愿承认中国的强大而又必须面对甚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被日益崛起的中国所“威胁”,甚至在东亚地区被边缘化。这种既自大又自卑的复杂心理被日本国内的保守主义分子和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利用,自1990年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开始,“中国威胁论”作为转移日本国内民众视线的工具被不断的宣传并夸大,这也成为中日两国民众好感度、互信度日益下降的因素之一。 正是由于受到日本国内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思潮上升的影响特别是日本部分媒体的误导,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也不断下降。据日本内阁府1996年舆论调查数据看,日本人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比例:1980年为79%,1986年为60%,1992年为55.5%,1995年为48.4%,1996年为45.1%②。而由《望东方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合作进行的针对日本全国和中国十大城市的调查则显示,2010年中日两国国民的互信度下滑到自2006年来的最低点。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即便是在近几年两国关系出现“政暖经热”的状态时,两国之间“民意冷”的状态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两国民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对方的认识和态度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在信息高度发达、公众广泛参与外交的今天,任何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不得不把“民意”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中日两国政府也不例外。两国“民间之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而这种“民间之忧”极有可能会因为中国的继续发展和日本国内极端分子的利用而变的更加深化,以至于演化为阻碍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绊脚石。而这对于两国各自的进步甚至东亚地区的和平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关键之一在于中日两国的合作,尽管我们两国存在众多历史问题、现实纠纷,但其共同利益要远大于彼此分歧。因此,对日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缓和两国关系就成为现实之需,并且极为迫切。 同时,通过历史实践也证明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对促进两国之间的关系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