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创动脉测压在心脏术后病人中应用护理
有创动脉测压在心脏术后病人中应用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30-01
心脏术后患者由于所接受的手术特殊性,术后血流动力学存在不稳定因素,准确了解患者血压变化是心脏术后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创血压测定是置导管于动脉内,通过压力监测仪直接测定动脉内压力,可以连续、准确的测量,并有图形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动脉置管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生化以及其他检查,避免了多次采血,反复穿刺,既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痛苦。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2月心脏术后患者有创动脉测压60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为3~69岁,平均32.6岁,其中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心脏冠脉搭桥16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全部采用有创动脉测压,均康复出院。
1.2 方法:60例患者均在手术室行桡动脉置管(50例为左侧,10例为右侧),并通过动脉导管抽取血样进行各种检查。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生理盐水(每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500u肝素钠注射液)、注射器、延长管、三通开关等。将压力传感器置于腋中线水平,关闭患者连接端的三通, 开放大气连接端三通通大气,按ZERO键归零,归零完毕后,关闭大气端三通,打开患者端三通,出现动脉压力波形及数值,观察血压变化,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满意水平。如需采血,先关闭压力传感器端三通,将动脉导管内的液体全部抽出,抽出少量血液,关闭患者连接端三通,换注射器抽血,抽完后开启患者连接端三通,缓慢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推入,再推入少量肝素液,直至动脉导管内无血液为止,继续监测血压。
1.3 护理
1.3.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穿刺部位常规每24h消毒及更换敷料1次, 并用无菌透明贴膜覆盖,如有血液、汗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每天更换冲洗肝素化生理盐水,测压管道系统保持密闭无菌状态。
1.3.2 妥善固定管道:患者手术清醒后会因为疼痛和气管插管不适而躁动,为防止病人躁动时管道脱落应及早使用夹板或约束固定,若发现置管移位及时调整并重新固定[1]。
1.3.3 保持测压管道通畅:保证测压管的各个接头紧密连接,无漏液漏气,定时用肝素稀释液冲管,每次冲管时先回抽再冲洗,冲管时不可用力,以免血栓形成。
1.3.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有关资料统计,血栓形成率为20%~50%,手部缺血率小于1%[2]。常常因置管时间过长、导管过粗或质量较差、反复穿刺或血肿形成以及重症休克或低心排综合症等引起,应注意预防,密切观察。②防止局部出血与血肿:一般出血多见于穿刺后6h内,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青紫、肿胀等现象。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通常30min后便可放松包扎。③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密切观察动脉穿刺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以及动脉的搏动情况,及时发现缺血征象(如疼痛、麻木或手指温度降低、颜色苍白、青紫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转出ICU,ICU住院时间为 2~5d,2例患者因躁动致动脉导管脱出;动脉导管保留时间为2~4d,未发生穿刺部感染和栓塞等现象。
3 护理体会
血压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心血管术后监测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压监测的目的在于使心脏做功最小而又能满足所需要的心排量,以保证生命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流灌注[3,4]。虽然有创动脉测压有一定创伤,但利大于弊,有创动脉测压是心脏外科术后监测最好方法,因此护理人员要熟悉有创动脉测压的相关知识,加强测压导管的护理,才能确保监护的准确性、安全性,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聂倩、焦培艳、周春兰等.桡动脉置管在危重患儿监护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10):30-31
[2] 王勇强、王东浩.总住院医师手册.重症监护[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3
[3] 耿兢,乐涛.心脏术后有创动脉压的监测和护理。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7,4:107
[4] 张秀华,张建民,尚淑平.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河北医药,2006,28:50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