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摘要:本文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关于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新增内容,概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总结归纳了变刚度调平计算的基本过程,并举例说明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变刚度调平;桩基;强化指数
中图分类号:TU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89-02
1概述
在传统的桩筏基础设计中,通常采用以下设计方式:
1.1基桩的总承载力不小于总荷载,桩群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或接近;
1.2桩的布置大体均匀,有的还主张在角部和边部适当加密;
1.3沉降量和整体倾斜满足规范要求;
1.4筏板厚度在满足抗冲切的前提下随建筑物层数和高度成正比增大,或为增加刚度而采用箱形承台;
常规设计计算方法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而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土的共同作用。而实际情况中,群桩效应将导致桩的支承刚度由外向内递减;对于框剪、框筒结构,荷载集度是内大外小,而其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变形的制约能力相对较弱。若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则碟形差异沉降较明显,易引起开裂,影响正常使用的要求。而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调整桩基布置,使得基底反力分布模式与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一致,可减小筏板内力,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2基本概念
变刚度调平设计是通过调整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使桩基沉降趋于均匀,基础或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显著降低的设计方法,新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第3.1.8条对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设计进行了如下规定:
2.1对于主群楼连体建筑,当高层主体采用桩基时,裙房(含纯地下室)的地基或桩基刚度宜相对弱化,可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疏桩或短桩基础;
2.2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桩基,应强化核心筒区域桩基刚度(如适当增加桩长、桩径、桩数、采用后注浆等措施),相对弱化核心筒外围桩基刚度(采用复合桩基,视地层条件减小桩长);
2.3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宜于核心筒区域局部设置增强刚度、减小沉降的摩擦型桩;
2.4对于大体量筒仓、储罐的摩擦型桩基,宜按内强外弱原则布桩;
2.5对上述按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桩基,宜进行上部结构―承台―桩―土共同作用分析。
变刚度调平设计能有效地减小桩基础的差异沉降,其基本思路是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分布为主线,根据荷载、地质特征和上部结构布局,考虑相互作用效应,采取增强与弱化结合,减沉与增沉结合,实现差异沉降、承台(基础)内力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变刚度调平设计有局部增强、变桩距、变桩径、局部增加桩长这几种模式,实际应用中以局部增加桩长这种方式最为有效(特别是摩擦型桩),具体应用如下:
1)在建筑物中间部分较按承载力计算的结果增加桩数,使中间局部区域桩的受荷水平低于平均值,来降低中部桩的受荷水平;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外围区实施少布桩、布较短桩,发挥承台承载作用;
2)还可通过调整桩长、桩径、布桩方式的方式实现变刚度调平设计。
核心筒和外框柱的基桩宜按集团式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以减小承台内力和减小各部分的相邻影响。荷载高集度区的核心筒,桩数多,桩距小,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效应。对于非软土地基,外框区应按复合桩基设计,既充分发挥承台分担荷载效应,减少用桩量,又可减低内外差异沉降。当存在两个以上桩端持力层时,宜加大核心筒桩长,减小外框区桩长,形成内外桩基应力场竖向错位,以减小相互影响,降低差异沉降。
在进行桩筏基础设计时,当原有桩的单桩竖向反力不是远远大于1.2Ra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桩筏部分的基床反力系数k值,以达到相应增加地基土所承担的反力,但又不超过地基土的承载力,从而降低桩端反力,达到使其单桩反力值小于单桩承载力的目的,而不必通过增加桩来实现。
3变刚度调平的基本原理:
高层建筑地基(桩土)作为上部结构―基础―地基(桩土)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沉降受三者共同的制约。共同作用的总体平衡方程为:
([K]st + [K]F + [K]s(p,s)){u} = {F}st + {F}F
式中:[K]st ―― 凝聚于基础(承台)顶面的上部结构刚度矩阵;
[K]F――凝聚于基础(承台)底面的基础结构刚度矩阵;
[K]s(p,s)――凝聚于基底的地基土(桩土)支承刚度矩阵;
{u}――基础(承台)底节点位移向量;
{F}st、{F}F――分别为凝聚于基底的上部结构、基础(承台)荷载向量;
上式中,仅加大基础刚度[K]F,对于非坚硬地基且荷载大而不均的情况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工业软件测评通用程序及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VIP
- 2024年可持续膳食系列报告:菜谱碳足迹-龙吟研究室-2024-63页.pdf VIP
- 家居行业全景剖析.pptx VIP
- 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总结.docx VIP
- 河南各市(精确到县区)地图PPT课件(可编辑版).pptx
- 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防治.pptx VIP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