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伯富.前行在民族现代化路上
王伯富.前行在民族现代化路上Wang Bofu,Proceeding on the Road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本刊记者:屈湘玲QU Xiangling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曾聚居于木质土屋;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移居至青砖瓦屋小庭院;几十年前,我们的父母住进了砖混结构;而今天,当大多数人很兴喜地搬进钢筋混凝土大厦时,有一位开拓者,却向世人发起了回归庭院的倡义,并且以实际行动感召着大家。
欧风盛行之际,破樊篱而去开启民族建筑运动,需要足够的胆量与过人的气魄。是什么,让他开动复归的金锁?是什么,让他掀起回归的春潮?是什么,让他发起消费的潮流?又是什么,让他造就了对新式庭院的追求?也许,你和我一样,有无数个为什么,那么,请随我一道,慢慢地品读下面的文字,答案将一一为您揭晓。
九间堂:中式建筑+高端消费
本刊记者:证大集团近日在上海浦东世纪公园、联洋涉外高尚住宅旁边,开发了一个名为“九间堂”的园林大宅项目,开始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现代化运动,请问这样开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王伯富:这是我们开发的理念,我们比较崇尚简约、阳光、环境友好的建筑理念,所以我们并不欣赏,或者不直接地去发展那些欧洲的建筑形态。我们趋向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形态和现代的消费潮流结合起来,因为这样的消费潮流往往是比较简约、友好的一种消费方式,所以我们发展“九间堂”这个项目,目的就是满足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从而引导他们的消费方式。这个将现代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对建筑的理解同引入小区的园林环境结合的“九间堂”,造就了新一代对中式庭院的追求,最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九间堂”的成功与其所处地理位置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本刊记者: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九间堂”吗?
王伯富:它位于世纪公园东侧,南临张家浜河,北倚锦绣路,西靠芳甸路。世纪公园板块是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辐射出去的上海科技馆、新国际博览中心、东方艺术中心以及联洋、花木两大社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生态居住区,目前已形成中央生活区的雏形。其中联洋社区定位于高档住宅社区,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楼盘品质都渐入佳境,且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士入住,因而被称为“浦东古北”。“九间堂”别墅总占地1.8万m2,总建筑面积2.9万m2,容积率0.26,规划建造49套独立别墅,单套建筑面积600~1200m2,另有内花园约1000m2和约2000m2的会所。九间堂社区景观贴近中式园林造景方式,移步换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广泛种植翠竹、荷花等,叠山理水的中式园林手法处处可见。建筑风格现代结合中式。其中的设计师有:20年来香港最成功建筑师之一的严迅奇,是半岛酒店、香港新机场、花旗银行大厦的设计者,为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建筑师走廊”项目总体策划人;“后现代行动派”代表人登琨艳,是当代中国曝光率最高的建筑师之一;开始寻找表现主义建筑潜在的东方内涵的矶崎新,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新陈代谢”和80年代“后现代”建筑运动发起人。我想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获得成功也与这些建筑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本刊记者:“九间堂”是汇集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的现代中式园林大宅,中式住宅目前还是涓涓细流,将来会怎么发展呢,您是怎么看的?
王伯富:现在的建筑,因为人们的交流较多,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大家基本上都能接受,再加之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它更能容纳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是市场所需吧。
但是你说纯中式的,现在的建筑以多层、高层为主,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以这种高层、多层建筑形式存在的,这一点实际上是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土地稀缺而发展出来的,这种高层建筑,很难让人分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它应该是现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特点,如果说中式的建筑很少,西式的建筑很多,我觉得这种分法也不是对,这种分类方式也并不完全正确。至于中式建筑将来会如何发展,我个人认为它是有一定的市场,当然它的消费群体目前也只能限于那些高端的白领,所以目前看来,并不具有普遍性。
中式建筑:从容而不放纵
本刊记者:有人说:轻松行走于宽容与放纵,选择自由、洒脱,疲惫时身心能找到悠闲的空间,好像回到童年,回到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载体,在中国,它就是中式建筑,请问您是怎么理解的?
王伯富:中式建筑大多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中国的建筑向来是比较讲究“正”,所谓“正”,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要讲究位置、风俗,还要讲究“进”与“堂”的关系,几进,其实就是庭院的分割,大的房子一般都有五、六进。我觉得从容和放纵不完全是中国的建筑特征。“从容”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放纵却不是,我认为我们的四合院并不放纵,它是内敛型的一个建筑形态。要把中国式的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首先要在建筑材料上下功夫,然后在节能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