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课标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史实完整无遗漏.doc

新课标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史实完整无遗漏.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史 宜阳一高物理组 王新智 关于运动和力(《必修1》) 1、错误论断“重物比轻物落得快” — 亚里士多德 最早研究运动问题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他的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常识,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2、建立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以“重物比轻物落得快”为前提,推断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他首先建立了许多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和得出;再应用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即。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1826年1841年) — 焦耳 英国科学家焦耳研究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所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通电的时间的关系 — 焦耳定律 7、电流磁效应的发现(1820年) — 奥斯特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试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电流在其周围会产生磁场。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首先揭示出电与磁之间是有联系的。 8、分子电流假说 — 安培 科学家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所有磁现象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9、洛伦兹力公式 — 洛伦兹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F=qvB 10、霍尔效应 — 霍尔 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通电载流导体放入磁场,当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导体在与磁场、电流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出现了电势差 — 霍尔效应。 11、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法拉第把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分为五类,它们都与变化和运动相联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打开了人类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12、提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纽曼和韦伯纽曼和韦伯总结出来,,惠更斯还利用单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 2、揭示机械波的传播规律的惠更斯原理 — 惠更斯(1690年) 惠更斯提出: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的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这就是常说的惠更斯原理。 利用惠更斯原理,不仅可以说明为什么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会发生反射(折射),而且可以得到反射角(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3、多普勒效应 — 多普勒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发现鸣着笛的火车从身边经过时,笛音的音调会由高变低。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远离时,接收到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现象。 不仅是机械波,电磁波、光波等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光的折射定律的发现 — 斯涅尔 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在分析了大量关于关于光折射中入射角、折射角的数据后发现:折射角的正弦和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 5、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 — 托马斯 . 杨(1801年)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 杨,首先在实验室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托马斯 . 杨起初实验是让单色光通过“双孔”,后来发现将“双孔”换成双缝后干涉图样更加显亮,更加清晰。 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6、有意思的泊松亮斑 — 泊松 1818年,法国的巴黎科学院为鼓励对衍射问题的研究,悬赏征集这方面的论文。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菲涅耳按照波动说深入研究了光的衍射,在论文中提出了严密地解决衍射问题的数学方法。当时的另一位法国科学家泊松是光波动说的反对者,他按照菲涅的理论计算了光在圆盘后的影的问题,发现对于一定的波长、在适当的距离上,影的中心会出现一个亮斑!泊松认为在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他认为这样就驳倒了驳倒说。但是,就在竞赛的关键时刻,评委阿拉果在实验室中观察到了这个亮斑。人们为了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件,把这个亮斑称为泊松亮斑。 泊松的计算结果不仅没有驳倒波动说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