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安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東漢後期,宦官擅權,政治腐敗,人民生活極為困苦。183年,黃巾起事,天下大亂﹔189年,涼州刺史董卓專政,廢少帝,立獻帝,並劫持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關東州郡以袁紹為盟主,組織聯軍討伐董卓,由此而引發了長期的州郡割據。l96年,漢獻帝在董卓被殺後逃出長安,曹操出師勤王,把獻帝迎接至許昌,改年號為建安。從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中原,名為漢相,其實卻是北方的統治者。但是,他在「赤壁之戰」之中被劉備、孫權聯軍所敗,未能統一南方。結果,北方的曹氏,與西南的劉氏、東南的孫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段時期便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時代」。建安時代在政治上是個衰世,但在文學上卻蓬勃發展,取得很豐碩的成果,而「建安文學」也是歷代文人稱許和學習的對象。建安文學興盛的原因 建安文學能夠得到卓越的成就,原因有以下幾點﹕ 社會動蕩的影響 東漢自黃巾起事後,接著經董卓之亂、州牧割據,戰禍擴大至大半個中國。人民或死於戰亂,或離別家園,社會混亂不堪。建安時代的文人處於這樣的一個時代中,親自經歷過顛沛流離,感受到現實的慘酷,作品便真切而成功地寫出這種現實﹕記敘時事,描寫離亂,反映人民疾苦。  學術風氣的轉移。 漢代自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在思想領域中便居於統冶地位,文學只是附庸於聖賢經典、道德教化之下的工具,並無獨立地位,文學發展(尤其在詩歌方面)大受阻礙。東漢未年的動蕩,引起思潮的改變﹔政治的腐敗和不公,使人們對官方的儒家道德忍想和政治學說感到懷疑。文學創作也相應地擺脫經學的束縛,而得到自由發展。東漢末年,作家不再把文學視為解釋經義的工具,而用文學來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這時期的文學在內容上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在風格上流露嶄新的面貌。  兩漢文學的發展成果。 在辭賦方面,兩漢文壇當然以鋪張揚厲的辭賦為主流,但抒情小賦卻正在東漢未期逐漸發展,如張衡《歸園賦》、趙壹《剌世疾邪賦》,都是著名的抒情小賦。建安文人正是繼承這條道路發展賦體,如王桀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便是這類作品。 在詩歌方面,兩漢文人不以詩見稱,怛民間詩歌卻大放異彩。兩漢民歌經由樂府機構搜集記錄下來,給予文人很深遠的影響。樂府雖是雜言詩,但仍以五言為主,所以東漢文人開始寫作五言詩,班固《詠史》便是早期的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更出現了號稱「五肓之冠冕」的《古詩十九首》。建安時代,詩人大量運用的,正是源自樂府民歌的新興五言體。所以建安文學的盛況,可說是承繼前代而得的成果。 文學批評理論的建立。 漢代文學雖已有相當大的成就,但仍只屬經學史學的附庸。東漢末年,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社會思潮的轉變,文土比前人更重視文學的地位、價值和作用,因而文學批評和理論也開始出現。這時最著名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文中明確地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指出文學具有不朽的價值。曹丕還同時從理論上探討各種文體的要求和特點,作品的風格與作者氣質才性的關係等問題,這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先出現的文學理論,而且建安文人對當代作家作品也經常提出評論。《典論.論文》對「建安七子」的評論,曹丕《與吳質書》、曹植《與楊德祖書》等,都是討論文學的著名書信,足以證明這段時期文學批評的風氣十分興盛。建安文學的發展,和這時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是有很密切關係的。 曹氏父子提倡文學。 曹操、曹丕、曹植和曹 (魏明帝,曹丕子),是建安至魏初的政治領袖,同時也是文壇的領袖人物。曹操很能愛惜文士,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他的政敵外,其他六人全被他羅致在身邊。曹丕、曹植兄弟和建安文士的關係也很密切,並不視他們為僚屬,而是以朋友身分交往,起出遊飲宴,起探討文章得失。這對建安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鍾嶸《詩品序》說﹕「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曹丕、曹植兄弟),鬱為文棟,劉楨、王桀為其羽翼。......次有攀龍託鳳自致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正好準碓地說明這一點。建安文學的內容特色  建安文學富於時代精神,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在內容方面,這時的作品表現以下的特色﹕ 一、反映戰亂的實況。 建安時代政治動盪,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建安詩人把他們在亂世的經歷見聞,都熔鑄在作品之中,留下感人又真實的記錄。如王桀《七哀詩》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都能寫出生靈塗炭的苦況,使人慘不忍睹。建安文士改變兩漢辭賦以歌頌帝王生恬為主的文風,轉而描寫黑暗的社會現實,無疑是文學發展的重大進步。 二、寫出建功立業的理想。 動蕩不安的社會,刺激起建安作家建功立業、安定天下的壯志。曹操《短歌行》結句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樣招攬攬人才,為國出力。曹植《與楊德祖書》明確地說出自己的主要願望是:「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 三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