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而优则仕”与“美德即知识”: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
摘要:“学而优则仕”和“美德即知识”分别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们对其研究视角多元,解读不一。“学而优则仕”“美德即知识”在教育目的上都讲求以德为根、德性为先,在教育过程中都注重启发诱导、动态生成,但在教学方法上却呈现出演绎与归纳的分野。“学而优则仕”“美德即知识”对当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而优则仕;美德即知识;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A-0009-05
冯友兰曾在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说:“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1]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苏格拉底则是希腊继“智者派”之后的“万世之师”。两者生于几近同时代的东西异域,其教育智慧却熠熠闪光,遥相呼应,体现着历史的共同性。不仅如此,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和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所蕴含的教育意蕴也有其相似之处。然而,人们对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和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认识却有失偏颇。有鉴于此,本文拟在阐释“学而优则仕”和“美德即知识”涵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期揭示其真实意义及其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启示。
一、“学而优则仕”与“美德即知识”之内涵辨析
(一)学而优则仕
“仕而??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为子夏之言。《论语》乃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学习言论的著作,后人多据此推论,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也可以说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但笔者认为,此主张并非孔子的真实意思的表达。正确解读“优”和“仕”是明了“学而优则仕”内涵之关键所在。
1.“优”即丰厚
对于“优”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饶”,即有余力;二是优秀。对于“学而优则仕”中的“优”即“饶”的考证,主要来自于清代汉学家段玉裁的注释:“食部饶下曰‘饱也’。引伸之凡有余皆曰饶。诗《瞻卯》传曰:‘优,渥也。’笺云:‘宽也。’《周语》注曰:‘优,饶也。’《鲁语》注曰:‘优,裕也。’其义一也。引伸之为优游,为优柔,为徘优;《商颂》:‘布政优优。’《小雅》:‘既优既渥。’今本皆假优为之。”从中可以看出,“优”本意为饶,包含优裕、富足、丰富、有余力诸多义项。后人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进行注解时,大都将“优”解释为有余力。朱熹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而对“优”即优秀之意的考证,则甚为鲜见,而多用于现代的日常用语。
以上是从训诂学角度的考证。时代造伟人,伟人又推进了历史,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可以证实学而优则仕中“优”即丰厚的意思。诚如《论语》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一生的志愿和教授的初衷,乃是因目睹各种制度崩坏、“天下无道”,而期天下有道,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见孔子作为教师,心怀天下;教授徒弟,更关注其个人品格。他鼓励学生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体现了一代教育大家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德性的重视。
2.“优”不一定为“仕”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优”不一定为“仕”提供了依据。关于人性,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对象上,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教育目的看,孔子重视君子的品格甚于从政。《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诸?’”由此观之,孔子培养的君子品格,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以至“安百姓”。从孔门弟子来看,因材施教的结果并非培养的都是政治人。例如比较杰出的弟子各擅其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由、子夏。”体现了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可见,“学而优则仕”强调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内圣之学,追求的是个体德性的养成,而并非是单纯以做官为目的。
(二)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他认为道德和知识是统一的。他把人类的道德行为全部归纳为理性的知识,主张在价值层面建立可靠的知识――“善”的知识。而智者派和现代情感主义则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任何道德判断都是纯粹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主体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主体性的而非客体的、事实的,也就是说,客体性的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4”本科试点班作文教学探径.doc
- 3D建模打印折射创客教育新路径.doc
- “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doc
- “30+15”循环课堂模式中预习方法感悟.doc
- “80后”青春文学现象中道德取向的反思.doc
- “AP+坏了”的谓词特征及意义.doc
- “361高效课堂”模式建构的有效策略研究.doc
- “Crocodile Chemistry”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oc
- “O&O”案例教学创新设计.doc
- “VBSE实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 2025AACR十大热门靶点推荐和解读报告52页.docx
- 财务部管理报表.xlsx
-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恒定电流第7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
-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件)-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pptx
- 俄罗斯知识点训练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pptx
- 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课件(统编版).pptx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七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7.2.1.ppt
- 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第3讲圆周运动.ppt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件53Lifeinthefuture.ppt
- 2025-2030衣柜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