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远景:品德结构问题研究评介 - 社科网.PDF

回溯与远景:品德结构问题研究评介 - 社科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溯与远景:品德结构问题研究评介 - 社科网

回溯与远景:品德结构问题研究评介 赵志毅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 摘 要: 摘摘 要要:: 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品德结构问题的讨论作了回顾。认为,导致讨论陷入 僵局的原因有三:一是研究者思维方式的漏洞,忽视了个体的精神世界里与品德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 潜意识领域。二是研究者的视阈过窄,聚焦于品德结构时,忽视了其存在的环境背景——人格系统。 看不清人格系统内部与品德结构并列的认知结构和历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研究者的视野出现盲 点,仅从心理角度看品德,割裂了品德结构的多学科联系,以偏概全。笔者从“和而不同”、“异中求 同”的多元学术视角,采用整合的研究思路,将伦理学的“真善美”、心理学的“知情意”、教育学的 “德智美”等内容加以分析概括,提出了以信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因素人格系统结构新观点。 关键词: 关键词: 关关键键词词:: 方法论;人格系统;认知结构;品德结构;历美结构;机能 品德结构问题是德育学体系中理论性最强,学术含金量最高的内容之一。亦是心理学、 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对德育理论的建构还是对科学发展观指引 下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的十多年里, 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标新立异的见解层出不穷。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知、情、意、 ① 行“四因素说”;由心理形式、心理内容和品德能力构成的“三维品德结构说”; 由行为规范 的遵从结构与社会行为取向的抉择机构而组成的“两重结构说”;“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三环结 ② ③ ④ ⑤ ⑥ 构说”, “四项意识说”、 “基本维度说”、 “2+1 模式”、 “球体说” 等等。学者们见仁 见智的观点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但是,此后的十多年,该问题的讨 论却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有感于生动鲜活的德育实践与打造和谐社会对理论创新的迫切 需求,笔者在深思德育问题的时候对品德结构问题再做探讨。 一、方法论检讨——对品德结构问题研究的反思 品德结构问题的讨论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退潮,至今再没有人提出有份量的 新观点。究其原因,首先,学者们在此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方面陷入困境。研究者们自觉不自 觉地忽视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片面地把教育对人的影响局限于显意识范围。纵观迄今为止 的研究报告,鲜有涉及潜意识内容的。致使此问题的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众所周 知,20世纪初,奥地利医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详细论述了潜意识 对人的精神发育与实践活动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人格是由低向高的三种不同的“我”构成。 本我是基础,由遗传所决定,是人的潜意识中的生物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满足基 本的生物需求,快感与焦虑是其主要的体验方式;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了非理 性的理性的我,它既满足本我的需求,又促使个体按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事,它因循的是 现实原则,将来自本我的生理冲动控制到最佳水平;超我的功能是监督和制约本我与自我按 照理想原则行事,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道德良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虽然人们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争议很大,但“潜意识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是显意识的根基” 的观点为大家所接受。问题在于潜意识的“内隐性”本质使得人们对潜意识的了解与掌控、 测量与评价难以操作,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既然通过外在的方法对人的潜意识施加有效的影响 困难重重,理论探讨不如绕道而行,避而不谈。思维方式的漏洞势必造成理论研究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品德阶段的形成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品德教育的实践呼唤对潜意识的 1 发掘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与学校德育的状况表明,心理结构的探讨缺少了对潜意识内容的 关注,非但不完整,简直就是缺少根基。其次,说到品德,人们总是将其与个体的心理联系 起来,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有意无意的将两者混同,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眉毛 胡子一把抓,将品德结构等同于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味在心理学的概念里兜圈子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