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 地质科学.PDF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 地质科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 地质科学

地 质 科 学 2006年 4 月 CH INE SE JOURNAL OF G EOLOGY 4 1( 2) : 195 201 * 1 2 2 2 3 丁巍伟 杨树锋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 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杭州 3 100 12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杭州 3 10027 3.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 10075) 台湾岛以南海域 ( 台南滨海) 弧 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 合部位, 是新近纪弧 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 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 震剖面的解释, 认为台南滨海弧 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 分组成, 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 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 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 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 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 海板块俯冲, 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 恒春海脊 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 方向移动, 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 6. 5 M a 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 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 增生部分 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 弧 陆碰撞具有穿 时性, 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 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弧 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 P 541 : A : 0563- 5020( 2006) 02 - 0195 - 07 1 前 言 弧 陆碰撞造山作用一般发生在汇聚带海沟和火山岛弧之间, 这类造山带的主要特 点是: 大陆A 的边缘发育有岩浆弧, 因洋壳后退式的俯冲消减, 弧前的深海沟向着大洋方 向迁移, 形成宽阔的沉积楔 洋盆闭合时, 岩浆弧、沉积楔及洋盆内刮削下来的洋岛 海 山和洋壳残块等一起被冲断到另一侧大陆( 大陆 B ) 的被动边缘上 ( K arig and Sharm an, 1975 Sengr, 1993 李继亮等, 1999 吴根耀, 2000) 。在台湾岛以南海域 ( 以下简称台南滨 海地区) , 新近纪以来, 由于南海距今 15 M a起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消减 ( B rias and Pauto t, 1990), 以及朝北西向移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最前端的吕宋岛弧与欧亚 板块斜向碰撞( Seno et al. , 1993 H a l,l 1998), 使得该地区发生了具有前述特征的造山作 用( Suppe, 1984 R eed et al. , 1992 H u ang et al. , 1997, 2001) 。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于 200 1年 6 月 12 月利用探宝号调查船展开了 南海 973航次的调查研究, 对南海东北部至菲律宾海盆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 并对地震 资料进行切除、滤波、叠加、反褶积与偏移处理。本文重点采用了位于南海东北部的一条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计划) 资助项目( G 2000046704) 。 丁巍伟, 男, 1977年 11月生, 博士, 造地质学专业。 2004 - 10- 19收稿, 2005- 0 1- 19改回。 196 地 质 科 学 2006年 多道地震测线进行研究和分析, 如图 1所示。该剖面先后经过了南海北部陆坡、南海海 盆、台南滨海地区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北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北部, 最终进入花东海 盆。本文选取其中经过台南滨海地区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北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北部 的一段( 图 1 中A A 剖面), 对该地区的弧 陆碰撞造山作用进行研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