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38 No. 4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6.04.008
-
CRISPR Cas9技术发展史:25年的科学历程
郭晓强†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35
摘要 CRISPR-Cas是一种重要的原核生物获得性免疫系统。CRISPR序列可转录并加工为非编码RNA——crRNA,而Cas利
用其DNA核酸外切酶完成RNA介导的靶DNA剪切,从而抵御噬菌体和质粒等DNA的入侵。在这一系统基础上改进并发明
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CRISPR序列发现、结构命名、功能预测、实验证实、机
制研究和系统改进等的描述,以期能对CRISPR-Cas9技术的诞生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系统;原核生物;基因编辑;CRISPR-Cas9
19 5 3 年,DN A 双螺旋模型的提出确立了 基因组学,三位大师级科学家莱德伯格(Joshua
DN A 在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 “中 Lederberg) 、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和桑格
心”地位。由于DNA 是遗传信息载体,因此对 (Frederick Sanger)为此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莱德伯
DNA进行精确操作(DNA编辑)进而调控生物学性 格奠定细菌遗传学基础,从而使简单的细菌成为
状的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三位在DNA编 分子生物学模式生物[1] ;科恩伯格则奠定细菌分
辑技术——基因敲除方面做出奠定性贡献的科学 子生物学酶学基础,开创酶学研究科学范式[2] ;
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 桑格则于1977年发明基因测序方法[3] ,从而使基
传统基因敲除技术尽管在阐明某些基因的功能方 因测序成为常规研究内容。CRISPR-Cas系统的发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周期 现则开始于细菌测序。
长,费时费力,亟需进一步完善。随后出现一系 1 9 8 7 年, 日本微生物学家石野 良纯
列DNA编辑技术,如ZFN(zinc finger nuclease)和 (Yoshizumi Ishino)在但中田(At su o N akata) 实
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TAL) effector 验室对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k alin e
nuclease)等,尤其是20 12年出现的CRISPR-Cas9 phosphatase isozyme, iap)进行测序,为更好地理
技术更是以操作简便、快速、高效而迅速成为实 解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在对编码区进行检测的
验室的必备技术之一,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具 同时顺便对基因上游和下游序列完成了测序。在
有重要意义。此外,CRISPR-Cas9技术的发明也 iap
常规报道 基因编码序列的同时,他们意外地
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程。 发现终止密码子后的非编码区存在一些异常重复
序列[4] 。之所以异常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原核
1 CRISPR序列的发现 生物如细菌的DNA利用率较高,因此它的重复
这项技术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可追溯到2 0 序列较少(真核生物存在大量重复序列) ;另一方
世纪50年代开始的微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和 面传统的重复序列常为串联重复,而这次发现却
†通信作者,E-mail: xiaoqiangguo123@163.com
27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