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敢闯新路勇担责任善打硬仗的.doc
敢闯新路 勇担责任 善打硬仗的
“海上铁人”郝振山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吕波
各位领导、同志们:
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海洋石油人的故事,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一位在大海深处找油的人——他就是“海上铁人”郝振山。
郝振山现任中国海油南海二号钻井平台经理,他1969年出生在江汉油田,1989年技校毕业后来到中国海油,在海上钻井平台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创造出许多不同凡响的业绩:他用15年时间,跨越了从甲板工到平台经理的多个台阶,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钻井平台掌舵人;他用5年时间,把一个老平台打造成员工快速成长的大舞台,锤炼出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钻井铁军;他多次率队出征东南亚钻井服务市场,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赢得了“孟加拉湾No.1”的美誉。去年5月,郝振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7月,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授予“海上铁人”称号。
作为石油人的后代,郝振山身上既传承了“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又展现了新时期海洋石油人“敢闯新路、勇担责任”的精神风貌。
既然被称作 “海上铁人”,那么,郝振山究竟“铁”在哪里?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第一,铁在他不甘落后、勤学苦钻的不服输劲头和奋勇争先、敢“夺”刹把的进取精神上。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就因为隔着一层海水,对技术和装备的要求更高,投资也大,是陆上油田的4~6倍。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开启海门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时,无论技术、装备,还是资金、人才,都存在巨大差距。郝振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中国海油,来到南海六号钻井平台。
南海六号是当时国家引进的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它船体大,设备多,技术高,操作难,特别是操控刹把的司钻,除了控制钻头的速度和钻压,还要负责钻台的稳定和平衡,责任重大。所以当时司钻等30多个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而一个外国人的工资比平台上40多名中国员工的工资总和还要多。
郝振山干的第一份工作是甲板工,主要是除锈、刷漆、打扫卫生等又苦又累的活儿。苦和累,郝振山不怕,但他受不了某些外国人的傲慢。有件事让郝振山刻骨铭心。一天,他干完活儿跑到司钻室外面,踮着脚看司钻莫里斯如何操控刹把。莫里斯发现后,这位身高一米九的苏格兰人面露不悦,大手向外一摆,意思是:“快走开!你看得懂吗?”郝振山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他在心里大声回了句:“牛什么牛,你手中的刹把早晚是我的!”
然而,真要顶替外国人,而且还是司钻,对郝振山来说谈何容易!一是语言不通,设备铭牌标识是英文,工作语言是英语;二是外国人不愿教,怕中国人学会了抢他的饭碗;三是在平台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空余时间不多。
郝振山没有被这重重困难吓倒。他想,当年大庆会战,铁人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今天对外合作,我郝振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瞄准关键技术刻苦钻研,认真揣摩,挖空心思“偷师学艺”。每天上班,他都在兜里揣上一个小本和一支笔,擦设备时看到不认识的外文就记下来,回去查字典,了解设备功能;拖地时看到外国员工的操作流程也记下来,下班后在脑海里反复回放。一次次的观察、记录、总结、验证,他着了魔似的琢磨、破解设备功能和技术要领。随着岗位的提升,他能去的范围不断扩大,有时爬上40米高的井架去观察钻具,有时又下到平台底部去看浮箱。同事们看他总是钻来钻去,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耗子”。凭着这股钻劲,他很快就掌握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并逐步熟悉了平台上大大小小300多台设备,掌握了海上钻井的关键技术。
功夫不负苦心人。4年后,郝振山被提升为副司钻。虽然岗位升了,但郝振山还是能感受到莫里斯投来的怀疑眼神。一次作业中,数据显示泥浆泵泵压不稳,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莫里斯担心如果是井下出了问题就必须停钻,这将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他赶紧派外方副司钻查找原因,但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却一无所获。一筹莫展之际,莫里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正在别处忙碌的郝振山。郝振山马上根据泵压不稳的特征,结合这些年记录的泵压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泥浆循环系统出了问题。通过检查,果真如此,马上处理,整个过程仅用了半个小时。莫里斯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从此越来越信任他,两人还交上了朋友。莫里斯离开南海六号时,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工作“秘笈”《钻井工具手册》送给了郝振山。就这样,1994年10月,25岁的郝振山凭着一手真功夫硬是从外国人手中“夺”过了刹把,成为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
从最初看着干,到跟着干,再到顶替外国人自己干,为中方员工争光争气的郝振山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经过20多年的刻苦钻研,如今他已成为海上钻井的行家里手。“学习就是爱国,学好才能报国”的信念一直鼓舞着郝振山,不甘落后、勤学苦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