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大学台湾历史与文化授课大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远大学台湾历史与文化授课大纲

台灣歷史與文化授課大綱 壹、鄭氏降清與臺灣棄留爭議 一、鄭氏降清 (一)鄭氏政權的內爭 大陸作戰失利:1680年4月,鄭經以福建海戰失利,盡棄金門、廈門附近島嶼,倉惶退回臺灣。又有部將先後降清,水師精銳喪失大半。 鄭經退守臺灣後的情勢:鄭經回臺之後,意忘消沉,無心政事,乃下今世子克臧監國秉政,凡文武奏疏一切事宜,悉由監國決斷。當時陳永華統領最為驍壯之勇衛軍,且為監國鄭克臧之岳父,大權在握。但為馮錫範、劉國軒等嫉視,二人乃設計解除陳永華兵權。陳永華見國事日非,抑鬱以終;繼而一些有才幹的官吏先後去世。老臣凋謝,權臣益張。 鄭經去世後的臺灣情勢:1681年鄭經病故,遺命傳位於世子克臧。鄭克臧果決剛正,撫輯兵民,頗有乃父遺風,監國期間為鄭氏諸公子與權臣馮錫範等所深忌。馮錫範乃與劉國軒和謀,並聯合反鄭克臧之勢力,發動政變,襲殺鄭克臧,改擁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鄭克塽為馮錫範之婿,政事無分大小,一決於馮氏;軍事則由劉國軒主持,得專征伐。 鄭氏政權的內爭,權臣專擅,恃威妄殺,人心離散。顯露出敗亡的徵兆,因而給予清朝派兵攻臺之機會。 (二)鄭氏經濟困難: 連年征戰、生產力不足:早在1674年三藩反清,鄭經率師西征之初,鄭氏曾大舉徵調屯丁及原住民至廈門,導致臺灣農業勞動力不足,從而影響糧食的生產。而鄭軍在閩,連年征戰,後勤補給在在均由臺灣轉運提供,更顯得捉襟見肘,難以為繼。 清政府再行禁運政策:由於清廷再度厲行禁海遷界之令,以封鎖臺灣,致使臺灣軍用、民生均極困難,軍民衣食時有斷絕之虞。 天災的影響:1681年至1683年間,安平附近發生旱災,五穀歉收,米價騰貴,民不堪命,甚至有餓死者。1683年5月,鄭氏軍隊因缺乏糧食與餉銀而發生騷動,軍心不穩。當時臺灣因米糧缺乏,軍民怨聲載道,米價極昂,幾至無米可買,多以蕃薯果腹。 戰爭造成賦稅沈重:由於戰事頻繁,鄭氏政權支出龐大,百姓賦稅負擔極為沉重,苛捐雜稅亦多。賦稅方面,其稻粟之官佃田園賦稅,沿襲荷據時期之王田制度,幾近剝削,為清領時期賦稅之數倍有餘,至於其他苛捐雜稅,更是不勝枚舉,人民稅負相當沉重。 由於經濟困難,財政不佳,鄭氏政權的存續,因而受到嚴酷的考驗。 (三)澎湖失守 戰前清軍及鄭氏的整備:1681年春,鄭經死後,清廷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積極準備攻臺。而鄭氏聞清軍將來犯,乃令水師督修戰船全力整備,以劉國軒為總督守澎湖,於澎湖修築營壘砲臺。又聞清軍欲進攻雞籠,又派將領防守淡水、雞籠,重修西班牙人城堡。1682年9月,施琅以臺灣內部不穩為由,上疏請求獨任東征之責,康熙皇帝許之,授以全權。施琅乃加緊整船練兵,伺機進攻臺灣。至於鄭軍,劉國軒既聞施琅獲專征之權,乃嚴臺灣、澎湖之防務,以馮錫範為左提督守鹿耳門,並增兵澎湖,總兵力共二萬人,兵船二百號,分戍澎湖各要地。清、鄭雙方各嚴防務,整軍備戰,大戰呈一觸即發之勢。 雙方情勢分析:當時鄭氏政權內部情勢日趨惡劣,軍需財政困難,則加重民眾捐派。北部因迫令原住民築城,南部為採金問題,引起原住民反抗。施琅又密派心腹進行離間,鄭軍有下少人因而動搖降清,內部未能團結一致。 雙方接戰結果:1683年施琅率領大小戰船二百餘艘。水陸官兵二萬餘人進攻澎湖。鄭氏則由劉國軒率兵二萬餘、船二百餘艘守澎湖,嚴陣以待,準備與清軍決戰。施琅以船隊分三路猛攻,雙方砲火猛烈,後鄭軍大敗,清軍損失亦重。劉國軒率殘部逃回臺灣,澎湖遂落人清軍手中。 (四)鄭克塽納土請降 澎湖失守後鄭氏的對策:有些將領主張南取呂宋,以存鄭祀,未有結論。劉國軒以軍心渙散,軍械糧食都感不足,南進戰守,均非其時。施琅又遣劉國軒舊部至臺招降,允諾保題劉氏為現任總兵;戍守淡水、雞籠的北路總督也派人到澎湖投降。於是劉國軒決定投降,乃建議鄭克塽派遣使者捧降表至澎湖,以削髮稱臣,世守臺灣為請,但為施琅拒絕。鄭克塽不得已,乃再派更高位階的官員至澎湖求見施琅,獻出延平王及招討大將軍金印及土地戶口府庫軍實冊籍等請降。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聞鄭克塽決計降清,均自縊而死,臺灣歸清版圖。 二、臺灣棄留爭議 棄留未定 清廷對臺灣去留的態度:清廷因中原初定,正傾全力經營大陸,對臺灣則以打垮鄭氏便算了事,對新入版圖的國土之處理,並無固定的方針,亦無興趣。故當施琅在澎湖接受鄭克塽的降表,奏請對臺灣的棄留應有決定時,引起了朝廷的一場爭議。傳說施琅率師收復澎湖,大敗敵軍時,媽祖宮的媽祖神像衣袍都濕了,是媽祖親自赴海助戰。台灣收復後,施琅將軍即修一奏本,把媽祖顯靈相助的事一一稟告皇上,並請求敕封媽祖。康熙看了奏本十分感動,于二十三年(1684年)委派禮部郎奉御前往 媽祖宮致祭,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照應仁慈天”,由于皇恩崇加,媽祖由“天妃”升為“天”,宮前的媽祖宮命名為“天宮”,施琅到了府城台南,明朝宗室寧靖王朱術桂和他的五位妻妾不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