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 上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墨家主张“非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取缔。墨翟认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他认为“农夫”、“妇人”听了音乐,一定会妨碍农事和纺织;“士”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听了音乐,一定不能“蚤(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其结果必然“国家乱而社稷危”。在墨翟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说,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以后,这个学派就销声匿迹了。 。 道家提倡“大音稀声” 道家和墨家一样,都反对音乐、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定一切人为音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阐释。《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
文档评论(0)